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学名 | Picoides tridactyl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三趾啄木鸟 |
引证 | Picus tridactylu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14(瑞典); |
俗名 | Three-toed Woodpecker; 三爪喷打木(北名);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雄鸟头顶金黄色;眼后有一白色眉纹;上体以黑色为主;下体几纯白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根据指名亚种,标本采自内蒙古。) 头顶前部黑缀白色,余部丝光稻草黄色;枕黑色;头侧及后颈黑色,眼后有一白条纹,另一白条纹自嘴基经颊下至颈侧,并有一白项带;背部黑色,杂以白色;腰黑色;尾黑色,最外侧2对尾羽为黑白横斑相间状;翅黑色而有楔形白斑,内侧飞羽有白端斑。喉白。下体白色,体侧缀黑条纹。雌鸟仅是头顶白色有黑轴纹。 虹膜暗红褐色;嘴角灰色;跗蹠和趾黑褐色,爪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65.8 221.3 31.9 122.9 86.9 20.6 (56—70) (195—235) (30—33) (115—126) (80—90) (20—21.5) ♀♀(7) 61.0 222.3 29.4 121.0 84.3 20.8 (56—65) (203—231) (28.7—30) (117—125) (75—90) (20—2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单个或成对活动于海拔2500—3000 m的云杉林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针叶林内,尤喜在有大量死树的林间沼泽、湿地和火烧迹地上活动。有时也到灌木林和低山阔叶林中。常在树冠顶端的树枝上攀缘觅食,偶或降落至地面啄食。性极活跃,行动敏捷,但很少鸣叫。食物主要为昆虫。王香亭等(1991)于1964年在甘肃宕昌进行胃检见有鞘翅目叩头甲、粪甲、天牛及其幼虫,鳞翅目幼虫和蚁等。 繁殖期在5—6月,一年繁殖一次。每窝产卵3—6枚。 |
分布信息 | 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在我国的东北、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可见到它们。;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三趾啄木鸟分化为11个亚种,而在我国有3个。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稀少,并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同样亦应加以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