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鴷形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学名 | Sasia ochracea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白眉棕啄木鸟 |
俗名 | Rufous Piculet; White-browed Piculet; White-browed Rufous Piculet;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也是我国最小啄木鸟之一,实际上它比斑姬啄木鸟还小。全身为金黄色,眼上有一白色眉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描述,标本采自云南勐腊和小勐养。) 成鸟 额金黄色,头顶和枕橄榄绿色;眼上有一白色眉纹,一直延伸至颈侧;翕、背、腰、尾上覆羽也和额一样,但稍暗,尾羽黑色;翼黑褐色,每片羽毛的外羽片具橄榄黄色羽缘,越往里橄榄黄色越宽。整个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腹、尾下覆羽和两胁为亮金黄色,其色泽介于额与背的颜色之间。 虹膜红色,眼周裸露处暗红色;嘴淡黑色,先端较淡,嘴嵴淡黄色;跗蹠和趾红色,爪肉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8—9 88—90 13.2 53—57 20—22 11.6—12.2 ♀♀(4) 9.3 85.2 13.3 53.5 19.5 11.8 (8—12) (82—90) (12.8—13.6) (53—54) (18—21) (11.1—12.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竹林、河滩或山边的芦苇等处,多在小树丛的树干上螺旋式攀缘上升,有时也与普通鸟类一样栖立于枝上。食物为蠕虫。 |
分布信息 | 印度,尼泊尔,锡金,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和老挝。 ; 终年留居我国云南及广西。;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白眉棕啄木鸟有4个亚种,而分布于我国的有3个。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食物为蠕虫,对人类有益,应该给以保护。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也应给予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