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sitta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鹦形目 |
科名 | Psittacidae |
科中文名 | 鹦鹉科 |
学名 | Psittacula himalayana (Lesson, 1832) |
中文名 | 灰头鹦鹉 |
引证 | Psittacus (Conurus) himalayanus Lesson, 1832, in Belanger, voy. [n. Orient., Zool-239(模式产地:喜马拉雅山脉).; |
俗名 | Slaty-headed Parakeet;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额上无黑色带斑;两性头部均铅灰色;胸非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标本) 雄性成鸟 除下嘴缘、颏、喉为黑色和颊下有一黑带、耳羽后有一黑线外,全头铅灰色或淡石板灰色,一铜绿色领环绕着颈侧及后颈;上体余部黄绿色。中央尾羽基部绿色,中段淡蓝紫色,末段紫黄色;外侧尾羽内翈和羽端暗黄色,余部由淡紫蓝、紫绿至绿色。飞羽外翈为比背较暗的绿色,有淡黄色的外缘;内翈褐色,具绿色羽端;翅上中覆羽部具一暗红色块斑。下体自喉以下几全为辉淡绿色,只肛周、尾下覆羽及尾羽底面为蛋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粉蓝绿色。 雌性成鸟 与雄鸟甚相似,只无暗红色的翅斑及尾较短。 幼鸟(♂♂,1973年5月底至7月初采自云南)整体绿色,头部色暗或沾灰;尾短,中央尾羽端段渐转蓝,先端沾黄范围自小而大。 虹膜乳白色至黄色;上嘴珊瑚红至朱红(♂)或黄褐而兼有橙黄(♀)色,尖端黄白色;下嘴橙黄色;脚褐绿色(剥制标本为暗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94.1 342.0 23.7 151.7 235.25 15.7 (87-110) (280-445) (23-26) (146-159) (230-290) (15-16) ♀♀(5) 79-97 254-377 22-23 141-150 210-240 14-16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春、夏季节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于山谷雨林、山坡疏林的阔叶树上,秋冬期间则见结集至数十只的群体至山林边缘地带多野果的树上、耕地等处活动和觅食。其食物主要有无花果、其他野果及种子,也吃玉米等谷物。郑作新等(1960)在云南5月间所得一个鸟胃见含有甲虫和其他昆虫碎片、虫卵、少量植物质等。 一般叫声甚尖,Forshaw (1973)描述为“screescree”及拉长的“wee...... eenee”。有时亦发出多变的、较柔和的且富于音乐性的似细语声。 这种鸟国内未录得繁殖资料,自5月起至7月上旬均获得幼鸟。 |
分布信息 | 巴基斯坦、不丹、印度北部、缅甸至中南半岛。 ; 四川西部康定及南部会东,云南西北部、西部以至东南部。;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灰头鹦鹉有2个亚种的分化,我国只有1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