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sitta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鹦形目 |
科名 | Psittacidae |
科中文名 | 鹦鹉科 |
学名 | Psittacula krameri (Scopoli, 1769) |
中文名 | 红领绿鹦鹉 |
引证 | Psittacus krameri Scopoli, 1769, Annus 1, Hist. -Nat., 31(未指明模式产地;非洲塞内加尔,据Neumann).; |
俗名 | Rose-ringed Parakeet; 粉红领鹦鹉;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辉绿色。雄鸟有黑色的颏、眼先纹、髭纹及玫瑰红色领纹;雌鸟无这些黑纹及玫瑰色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广东珠海市P. k.borealis标本) 雄性成鸟 头辉绿色,至耳羽上方和后方以及颈侧渐变为淡蓝色,眼先至眼有一狭形黑线;颏、喉黑色,并向后两侧形成髭纹伸达颈侧与一狭形玫瑰红色的颈环相连;上体余部辉草绿色,近领环处显蓝色,腰和尾上覆羽特别辉亮。中央尾羽蓝绿色,基缘较绿,羽端狭缘以黄色;外侧尾羽越向外越呈绿色。翅绿色,翅上小、中覆羽略沾蓝色,大覆羽及飞羽色暗绿,外侧初级飞羽羽端及内翈黑色,外翈具狭形浅黄色边缘。下体为比背部较淡和较呈灰的绿色,但肛部以及覆腿羽、腋羽、翼下覆羽等的浅黄色。 雌性成鸟 (据Baker, 1927)头上没黑斑或黑纹,颈部无玫瑰色的领环,其余像雄鸟。 虹膜淡黄色;嘴珊瑚红色;脚石板灰至石板绿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1980年10月底在珠海市万山群岛见一对在山麓开阔地的疏林附近转迥飞翔,发出“gag-gag”似的连续叫声,飞时很高,突然又落到树上,我们采到一只雄鸟。据任国荣(1928) Herklots (1974)及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近几年的报道,在香港红领绿鹦鹉甚普遍,习性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时及下午5时则飞至庭院中的大榕树上(下午有时不来),5月末可见到成幼体一起,长在香港留居,其出没场所包括城、乡的园林、耕地周围林木茂盛地方、山麓疏林等,常十余只一起活动,有时与灰喜鹊、八哥(偶有其他鸟类)混集一起,一早一晚声音嘈杂,鸣声响亮。 食物包括谷物、木棉花、榕果及其他浆果,我们所得一只鸟胃内及嗉囊内均充满含丰富淀粉质的野果和种子。 繁殖期主要在2—3月,少数早至1月,迟至4月。求偶时,翅作半张开姿势,头不时地从一侧向另一侧转动,雄鸟尤甚。作巢于自然树洞或自己啄开的树洞,自开的树洞入口很工整,直径约50毫米。有时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巢洞,甚至也有在旧墙垣、楼房的缝、洞中作巢的。一窝卵数为4—6枚。 这种鸟羽色美丽,可作为观赏鸟,在我国很少见,目前只能采取保护措施,不应捕猎。 根据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1958一1981)及Viney, C., et K. Phillipps (1983)的报道;在香港,红领绿鹦鹉原是由外地引入的(后者谓大约自1900年引入),现已在自然界繁衍并生活得很好,完全成为野生状态。我们在万山群岛见到的以及外伶仃岛群众也反映有这种鸟群出没都有可能是从香港扩展过来的。可见,若保护得法当会有更大发展。 |
分布信息 | 广东珠海万山群岛(10月)及附近沿海一带。; 自西非沿海岛屿、塞内加尔、几内亚,经埃塞俄比亚至印度北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越南等,均为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计有4个亚种,我国只有1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