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鸮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 鸮 科 |
学名 | Asio flammeus (Pontoppidan, 1763) |
中文名 | 短耳鸮 |
引证 | Strix flammeus Pontoppidan, 1763; |
俗名 | Short-eared Owl; 仓鸮; 短耳猫头鹰; 田猫王[南名]; 枭鵵[辞典]; 小耳木兔[北名];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似长耳鸮,但头上没有长的耳簇羽,外表黄褐色,上体有黑色及皮黄色斑点及条纹;下体及黄色,有黑色纵纹,但无横枝,飞行时,在初级飞羽基部有皮黄色块斑,在腕关节下面也有一黑色块斑。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指名亚种标本,采自河北) 成鸟 面盘发达,眼周黑色,颏,眼先及内侧眉部均白,但眼先缀以黑羽,面盘余羽棕黄,而杂以黑色羽干狭纹;耳羽短小不外露,呈黑褐色,而具棕色羽缘;皱领稍白,羽端微具黑褐色细点,上体以及翅和绿的表面大都棕黄色,满布以暗褐色宽阔的羽干纹,肩羽及三级飞羽的纵纹特粗,纹的两侧更有岐出,形似横斑,外翈还缀以白斑;翅上的小覆羽大都黑褐色,并缀以棕红点斑,中覆羽及大覆羽亦黑褐色,外翈有白色大形眼状斑,初级覆羽几纯黑褐色,有时缀以棕斑,外侧初级飞羽棕色,但端部微级褐点,并杂以若干黑褐色横斑,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的先端转为黑褐色;次级飞羽的外翈呈黑褐与棕黄色横斑相杂状,内翈几纯白色,仅在近羽端处有一些黑褐细斑;腰和绿上覆羽几纯棕黄色,无羽干纹,羽缘微黑;尾羽亦棕黄色,杂以一系列黑褐色横斑,中央绿羽在横斑间更缀以暗褐色点斑,最外侧 一对尾羽特浅淡,近白色,所有尾羽先端均缀以狭小棕白色。下体棕白,胸部棕色较著,并满布以黑褐色纵纹,向后渐细,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均无杂斑,覆腿羽亦然,但沾染棕黄色。 虹膜深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短耳鸮是能够在白天活动的鸮类,在平原和沼泽地带可以见到。平时潜伏在草丛中,它的食物主要是鼠类,也食小鸟和昆虫,郑作新等(1963)剖验采自山东微山湖一带5月和10, 11月的7个鸟胃,发现其中5只吃田鼠,2只所食似为小云雀的小鸟,后者中一个还兼食蝗虫,也在2个胃中见到一些豆类及其他植物种子。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3只鸮,其胃内食物为褐家鼠(1只)、野鼠(2只)、金龟甲和龙虱(各1次)。 短耳鸮在国内繁殖情况未见报道。在欧洲大都在4-6月间繁殖,巢筑在沼泽地附近的草丛中,用草营巢,它的巢域面积是15—20公顷,或更大些,正常年份,4月底5月初开始产卵,产卵平均间隔为24小时,从产第一个卵开始孵卵,孵化周期26天,雏鸟在12—17日龄时开始离巢,但仍靠双亲喂食,约在一月龄时,幼鸟才能独立生活。 |
分布信息 |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红花尔吉、喜桂图旗繁殖,冬时遍布全国。; 欧洲,从苔原冻土带到地中海,北亚东抵堪察加,萨哈林岛,蒙古,南到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土耳其斯坦;美洲地区,从阿拉斯加北部,南到秘鲁,玻利维亚,巴西,加拉帕戈斯群岛,加罗林群岛,夏威夷群岛。冬时从欧洲、土耳其到非洲北部、阿拉伯南部、印度北部、越南、中美洲越冬。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短耳鸮共有9个亚种,其中仅指名亚种见于我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