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鸮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 鸮 科 |
学名 | Bubo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林鵰鸮 |
俗名 | Forest Eagle Owl; 林鹰鸮;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外形和鵰鸮相似,但体形稍小,头顶上有显著的耳簇羽,上体雌褐色,多数羽缘杂有白色或浅皮黄色;下体皮黄色,腹部中央白色,在喉及胸部有雌褐色横斑,并遍布粗大点斑,脚全部披羽。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指名亚种B.n.nipalensis 标本)成鸟(春羽)眼先,颊和颏等披以淡褐色近白的须状羽,但眼先羽干为黑褐色,在颏部转为白色。耳羽发达,内翈大都棕白而杂有黑褐色斑,或为黑褐色而有棕色缀黑的横斑;外翈非纯黑褐,亦杂有棕色缀黑的横斑,上体包括内侧肩羽以及覆羽均黑褐色,头顶色特浓,微具隐约可见的棕色横斑。背羽及翼上的小覆羽,均杂以棕色横斑和羽缘,向向尤为显著,尤其是腰羽和中覆羽及大覆羽等;这些棕色部分均缀以黑褐色,因而斑杂成云石状。外侧肩羽棕色而具黑褐色的横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几纯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而具淡褐色的横斑和羽端斑,次级飞羽横斑较著,且散缀以黑褐色。尾羽亦黑褐色,缀以棕色横纹和棕白色羽端,横纹和羽端均或多或少地散缀以 云石状黑褐色斑点,外侧尾羽的内翈上棕色横斑较鲜亮几成纯色,下体白,稍沾棕色,在胸部特别显著。喉及胸均杂以暗褐色横斑,至腹和尾下覆羽则缩短为“V”形斑。覆腿羽白色,密杂以暗褐色横斑,腋羽和翼赭覆羽的色调和胸部相似,但满布以暗褐色“V”形斑纹。 虹膜褐色;嘴腊黄色;趾暗黄,爪角色沾红,渐转为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 630 50 451 266 6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林鵰鸮是典型林栖鸟类,在四川,栖息在2 200至3 0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内;在云南河口,则栖息在580米的热带雨林中。白天躲藏在茂密的树枝叶丛内,黄昏时才出来活动和猎食,由于数量稀少,繁殖情况国内尚缺报道,据郑作新等(1957)报道,1954年4月6日捕得一只雌鸟,腹部有孵卵的痕迹。据Baker (1927)报道,此鸟在喜马拉雅山的繁殖期为2—3月。6月20日他得到一个即将孵化的鸟卵,认为是第一窝雏鸟孵出后所产的第二窝卵。每窝只产一卵,产在大树的天然树洞中,或鹰类旧巢和峭壁上的裂缝内。卵白色,呈卵圆形,表面光滑,10卵平均大小为61.2×49.9毫米。在林沿空旷地或河岸附近猎食,它猎取大如孔雀,原鸡那样大小的鸟,并能猎取豺、兔及幼鹿,也食蜥蜴、蛇及鱼类。 |
分布信息 |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仅见于四川雅安、宝兴、会东及云南东南部河口,为罕见的留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林鵰鸮共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B. n. nipalensis和斯里兰卡亚种B. n. blighi,仅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