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鸮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 鸮 科 |
学名 | Glaucidium passerinum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花头鸺鹠 |
引证 | Strix passerin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93(模式产地:瑞典).; |
俗名 | Pigmy Owlet; 横纹小鸮; 鸟丫环(北方名); |
鉴定特征 | 鉴定特征 小形鸮类,翅长约100毫米,有较细的头和较短的尾,面盘发育不全,无耳簇羽,上体灰褐色,有浅色斑点和横纹,在后颈部有不明显的浅色半领,下体白有褐色条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采自黑龙江的G.p.orientale标本) 雄性成鸟 上体大都为灰褐色,在头、背、肩羽部分,满布以白色斑点,这些斑点在头顶部较密而细,在背部及肩部则大而疏,略呈横斑状,后颈处有一列较大的白斑,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领斑;翅上覆羽色似背,但白色斑点稍大,中覆羽外翈有较大白斑,形成一道纵长白色块斑;飞羽暗褐,基部沾棕褐色,羽瓣均有白色横斑,但在内翈处较大;次级飞羽似背,亦有白色横斑;腰和背同色,尾上覆羽沾棕褐色,亦有白色细横斑;尾羽棕褐,有六道白色横斑及羽端斑;眼先及眉纹白色,前者有许多发状须;耳羽灰褐,有白色精细斑纹;颊和颏白色,喉部灰褐并杂以白色羽端;前额白色,形成一块白斑;其余下体白色,胸及胁部有棕褐色条纹及淡黄白色的横斑;尾下覆羽白色,先端有棕褐色羽端斑。跗蹠披羽至趾,白 色,有棕褐色横纹。 雌性成鸟 体形较大,羽色与雄鸟相似。 虹膜鲜黄色;嘴角黄;爪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花头鸺鹠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的开扩地区,为夜行性种类,白天多藏在阴暗处,难以见到。栖息时常常不停地向上翘起尾羽,站在高枝上眺望。性凶猛,嘴爪俊健有力,能偶然地捕猎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猎物。据Burton (1973),它经常以中小型啮齿动物 ,蜥蜴或鸟类和昆虫为食。东北亚种繁殖资料未见有报道。欧洲指名亚种一般在4, 5月产卵,每窝卵3—7个,偶然可产9个,常利用啄木鸟旧洞。孵卵从产第三个卵开始,由雌鸟担任,孵卵期约29日。 |
分布信息 | 北欧比利牛斯山脉及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南到西班牙、意大利北部、喀尔巴阡山,苏联欧洲部分的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东抵鄂霍茨克海岸及萨哈林岛及蒙古。 ;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五营、根河、哈尔滨,河北东陵(冬候鸟、留鸟)。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花头鸺鹠有2个亚种分化,指名亚种G. p. passerinum分布于欧洲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以西地区,东北亚种G. p. orientals分布于叶尼塞河以东,直到萨哈林岛及我国东北,据Dementiev et al. (1951); Vaurie (1965),指名亚种色调褐些,体形小些,东北亚种色调灰些,体形大些,翅长9♂♂96—106 (100), 10 ♀♀105—110(107.5);指名亚种10♂♂94—100(98), 13♀♀101—106(104)毫米。1959年11月9日,我们在黑龙江省五营林区猎获一个灰色调雄鸟,13日又猎获一个褐色调雄鸟,两者翅长相差不大,鉴于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采到二种色型标本,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鸟用不稳定色调差异作为分类特征是不够的,同时它们大小差异也不显著,orientale亚种能否确立,还需研究更多标本。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