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鸮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 鸮 科 |
学名 | Ketupa flavipes (Hodgson, 1836) |
中文名 | 黄腿渔鸮 |
引证 | Ketupa magnifica Swinhoe, 1873,Ibis, 127(模式产地:宁波).; Cultrunguis flavipes Hodgson, 1836; |
俗名 | Tawny Fish Owl;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象褐鱼鸮,但稍大,上体较多橙棕色,各羽具宽阔黑褐色羽干纹,飞羽及尾羽暗褐色有橙棕色横斑及羽端斑;下体十分橙棕色,有暗褐色羽干纹,在胸部的羽干纹最阔,喉部有一大型白色喉斑。两性相似。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采自四川雷波的标本) 成鸟 上体自额部至尾上覆羽,包括肩羽等均橙棕色,各羽均有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除头,后颈及上背外,其余各羽的两翈还有淡棕色块斑;两翼黑褐色,初级飞羽内外翈均有橙棕色横斑,橙棕色部分还有不清楚的黑褐色细小虫蠹纹,并具茶黄色羽端斑;次级飞羽的横斑较浅淡,亦具羽端斑;赭背、腰、尾上覆羽雌茶黄色,具黑色羽干纹,至尾上覆羽先端则形成矢状羽端斑;尾羽黑褐,各羽有5道“V”形橙棕色斑及羽端斑;头及颈部包括耳簇羽橙棕色,各羽中央黑色;眼先白,羽轴先端黑色;颊、耳羽和颏均橙棕而具黑色羽干纹;其余下体至尾下覆羽橙棕色,除下腹及尾下覆羽外,各羽均具宽阔黑褐色羽轴纹,但喉部羽基白色,形成一大形白斑;覆腿羽为橙棕色绒状羽。跗蹠后缘1/3披羽,前缘披羽过半。 虹膜鲜黄色;嘴角黑,上嘴先端角黄色;腊膜暗绿色;跗蹠灰黄色,爪暗角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2065 627 48 440 230 78 幼♀(1) 1450 585 31 445 233 84 ○(2) — — 48,48 420,440 210,230 75,78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黄腿渔鸮在秦岭山地栖息于1 600米左右的栋林中,在台湾它分布于1 000米以下靠近溪流的林区中,主要在黄昏时活动觅食,有时亦在白天活动和猎食。捕食时,它栖居在高高的树枝上,俯视水面,见有食物,即向下猛扑,用爪捕捉食物。它主要以鱼为食,在秦岭北坡,还食蛙类。据Baker (1927),在印度它还猎食原鸡(Gallus gallus)、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蟹、蜥蜴及大型鞘翅目昆虫,甚至猎食竹鼠(Rhizomys)豪猎(Hystrix)等。关于它的繁殖生态,国内尚缺报道。 |
分布信息 | 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北部及中南半岛。 ; 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京,安徽南部,浙江温州,杭州,宁波,湖北神农架,台湾,广东,四川雷波、万源、城口、秀山,贵州江口。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Eck等(1977),张万福(1980)把黄腿渔鸮作为马来渔鸮K.ketupa的一个亚种,我们认为,这两个种的区别是明显的,黄腿渔鸮翅长在400毫米以上,体色棕黄,黑褐色条纹比较宽阔;马来鱼鸮体形较小,翅长在400毫米以下,体色较浅,下体的黑褐色条纹狭窄。因此,我们同意Peters (1940), Burton (1973),郑作新(1976)等人的意见,把黄腿渔鸮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型种处理。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