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trig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鸮形目 |
科名 | Strigidae |
科中文名 | 鸱 鸮 科 |
学名 | Otus bakkamoena Pennant, 1769 |
中文名 | 领角鸮 |
俗名 | Collared Scops Owl; 光足鸺鹠; 毛脚鸺鹠;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小型鸮类。外形和红角鸮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它后颈基部有一个显著的翎领,上体羽毛灰褐色或沙褐色,并杂以暗色虫蠹纹和黑色羽干纹,前额及眉纹浅皮黄色或近白色;下体白色或皮黄色而缀以淡褐色波状横斑及黑褐色羽干纹。有些亚种披羽至趾,有的趾部裸出。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O. b. ussuriensis标本) 成鸟 上体及两翅表面大都为灰褐色,各羽中部均有黑褐色羽干纹,羽片满布黑褐色虫蠹状细斑,并杂有大形棕白色斑点,这些斑点在后颈处特别大和多,因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肩羽及翅上外侧覆羽的端部有浅棕色或白色的大型斑点;初级飞羽大部暗灰褐色,外翈杂以宽阔棕白色横斑;尾羽与背部同色,并横贯以六道棕色而杂以黑点的横斑;额和面盘白色,稍缀以黑褐色细点;两眼前缘黑褐,眼上方羽毛白色,眼端刚毛白色而具黑端;耳羽外翈黑褐而具褐斑,内翈棕白色而杂以小黑点并与头顶两侧的灰白色连结成一环状斑。颏和喉白色,上喉有一圈皱领,微沾棕色,各羽纵贯黑纹,两侧分出较细的横斑;下体全部灰白色,满杂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及浅棕色的波状横斑;尾下覆羽纯白色;覆腿羽白,稍具褐斑,趾部披羽。 虹膜黄色;嘴角色沾绿,先端较暗,爪角黄色,先端较暗。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领角鸮是夜行性鸟类,白天大都躲藏在具浓密枝叶的树冠上,或其他阴暗的地方,一动都不动地栖息着,因此,白天很难以见到,而自黄昏直到黎明前,是它们经常活动的时刻。这时能经常不断听到鸣叫声。据张万福(1980)对台湾亚种的记录,为低沉下降之单音,略似“不”的发音。福建鸟的鸣声为低沉的“coo”或“cooroo”,每次重复4—5次(据La Touche, 1931—34)。在台湾,它分布于1 200米以下的森树带,有树木的平地,山坡地,村落附近,甚至市区中亦常发现;在云南南部,见于1 300米以下的林区中;在滇西的盈江,见于1 000米左右靠近山坡的高大榕树上;秦岭山地见于1 000米以下的南、北坡山地林缘;在华南见于村庄附近的大榕树浓密处,并在3—5月繁殖,营巢于天然树洞中,或啄木鸟的旧洞内;在香港,它通常利用喜鹊的旧巢。它们在3月底或4月被产卵,每窝产卵2—5枚,以3枚为多。卵呈圆卵形,白色,无光泽。据La Touche引用Vaughan et Jones在广东收集到的21个卵,平均大小为35.5×30.5毫米;二个采自福州的卵分别为35.5×31.5及36×32毫米。关于孵卵及育雏等情况,国内尚缺报道。1960年5月20日在云南盈江旧城大榕树上,猎获一个幼鸟,体形已接近成鸟;1957年4月9—12 日在滇南井伞及勐养采获一对雏鸟,体披白色绒羽,肩,翅及尾部已长出正羽;1964年4月26日,广东昆虫所动物组在海南岛,昌江县七义公社采到一窝雏鸟共5个,各有不同日龄,体披次生绒羽,上下体均长出正羽,并有暗色虫蠹纹及羽干纹,最小的仅87克,体披白色绒羽,仅肩,翅及尾部长出正羽,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云南及海南领角鸮的繁殖日期是接近的。它们的食物,在台湾主要以鼠类,小鸟及大形昆虫为食;在滇西,剖验2个鸟胃,食物全是甲壳类鞘翅目昆虫。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5只鸟胃,发现胃内食物有甲虫、蝼蛄、蝗虫和鸟(各1次)、鼠类(2次)。 |
分布信息 | 苏联远东滨海区,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地区,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斯里兰卡。 ; 我国东北中部、南部及东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领角鸮的形态和北美角鸮亦称鸣角鸮(Otus asio)十分相似。Austin及黑田长礼(1953)研究日本鸟类时,曾把日本领角鸮订名为Otus asio semitoroques。德人Eck及Busse (1973)把欧亚领角鸮所有亚种,都归并在北美角鸮(O.asio)之下,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如Ali et al. (1969), Delacour (1941), Deignan (1950)、郑作新(1976)等都不同意这样合并,一般认为O.asio为美洲角鸮代表,而O.bakkamoena则为欧亚角鸮代表。 Allison (1946)根据10月在河北沿海采到的2个雄鸟标本,发表命名为Otus b.aurorae的新亚种。Deignan (1950)对领角鸮的各亚种进行研究时,曾将它作为Otus b. ussuriensis亚种的同物异名,Deignan显然没有查看过aurorae的模式标本,因为这2个模式标本一直保存在我国。最近我们查看了aurorae的模式标本,并将它与采自吉林及河北的Otus b. ussuriensis标本作比较,它的羽色明显较ussuriensis为褐,后颈浅栗黄色羽毛明显,翅长180毫米,显然与ussuriensis不同。另外,我们发现一个11月采自上海的一个雌鸟标本,体形大小和羽色和aurorae完全相同,标鉴上却订名为Otus b.semitorques。这3个标本都是阿利森工作过的震旦博物馆留存下来的,我们没有日本的semitorques标本作对比,但对照semitorques的形态描述,这3个标本和semitorques的描述基本相同,据日本鸟类学会(1974) semitorques也分布到朝鲜南部,因此,我们认为 semitorques也是我国河北和上海沿海地区的罕见冬侯鸟,aurores应是O.b.semito-rques的同物异名。Ivanov (1959)将采自云南景东1个雌鸟订名为O.b.semitorques亚种,我们曾将此标本与华南大陆的erythrocampe亚种标本作对比,两者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认为景东标本应为erythrocampe亚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鸟类组(1980,=62—63)把采自滇西(盈江,梁河,潞西)的3个成雄及1个幼雄标本,根据翅长较小(159—168)毫米和地理分布原因,订名为O. b. lettia亚种,据Deignan(1950), lettia亚种羽色变异很大,居间类型多,滇西标本是否属于lettia亚种,还需进一步积累资料,进一步研究。 亚种分化 据Peters (1940)研究,领角鸮共有18个亚种,Deignan (1950)经过系列研究后,认为共有21个亚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有6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