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Myloba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鲼目 |
科名 | Aetobatidae |
科中文名 | 鹞鲼科 |
学名 | 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
中文名 | 斑点鹞鲼 |
引证 | Raja guttatus Shaw, 1804; Aetobatus guttatus 朱元鼎, 1960; Aetobatus narinari 陈哲聪,庄守正, 1993; Raja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
形态描述 | 体盘宽约为体盘长的2倍;前缘微凸,后缘凹入,里缘圆凸;前角钝尖,稍下弯,后角广圆。吻较短,弧形,前端钝圆,向头前下斜,突出于腹面上,吻长约等于体盘长的1/8-1/7(幼体吻较短)。眼圆形,侧位,稍突起;眼径约与喷水孔径相等;眼间隔微凸。前囟近楔形,侧缘几直形,向里微斜。喷水孔背位,位于眼后,前部不伸达眼后半部下方。鼻孔平横,只露出一个椭圆形入水孔;前鼻瓣连合,后缘正中深凹,两侧斜突,盖于口隅上,前部里侧具一叶状皮瓣,边缘细裂,旋入于鼻腔内,能开闭出水孔;后鼻瓣前部里侧具一圆形皮膜,能开闭入水孔,后部转入于鼻腔与鼻口沟之间。口中大,平横,口宽小于口前吻长。腭膜圆襟形,后缘细裂,前部具显著乳突一大群,分作2-3横行,前行7-8个,中间5-6个较大,两侧两个较小;后行4个,比前行为大,端部有时分叉,两侧各2个,中行0-1个,较细小 口底在咽头前方具乳突2横行,后行具显著乳突7-9个,端部有时分叉,前行具细小乳突2个齿平扁宽大,上下颌齿各1纵行;上颌齿比下颌齿为宽,齿先后平横排列;下颌齿中部向前部突出,作连续弧形排列,第一至第二齿前端突出口外。鳃孔狭小,距离约相等,第三鳃孔宽约等于第五鳃孔间距离的1/5。 腹鳍狭长,后部伸出胸鳍里角之后,后缘圆凸,外角和里角圆形,里缘分明;鳍脚粗扁,后端圆锥形。背鳍1个,小型;近长方形,前缘斜直或微凸,后缘平切,里缘短而分明,上角广圆,下角纯尖;起点距腹鳍终点比其基底长稍小,后端比腹鳍后端前许多。尾细长,约为体盘长之4倍;尾刺1个;无侧褶,上下皮褶都退化。 体光滑,背面暗褐色或赤褐色,胸鳍、腹鳍和背鳍上具白色或蓝色斑点,吻上和头上纯褐色无斑点;腹面白色,胸鳍和腹鳍后缘暗褐色;尾隐具暗褐色和浅色条纹。 |
生物学描述 | 热带和暖温带近海底栖鱼类,但运用翅膀状的胸鳍(前缘圆凸,后缘凹入,外角尖突)能自由翱翔于水中。刚产仔鱼体盘宽170-360mm,孕娠雌鱼子宫内壁密布绒毛状乳突,其分泌物供胎儿营养;成鱼大型,少数体盘宽可达2m余,重逾200kg。主食软体动物贝类,对贝类养殖危害大,亦食鱼、虾、蠕虫等;用下颌板状齿挖掘沙中贝类,并借铺石状板齿磨碎贝壳,可能借口底乳突分离贝壳与肉。尾刺有毒腺。 |
分布信息 | 热带和暖温带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沿海、南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4尾;全长568-1 354mm;采自闽南渔场。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