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Raj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鳐目 |
科名 | Rajidae |
科中文名 | 鳐科 |
学名 | 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1909 |
中文名 | 何氏鳐 |
引证 | Raja(Okamejei)hollandi Ishiyarna, 1967; Raja (Okamejei) hollandi 陈哲聪、庄守正, 1993; Raja hollandi 朱元鼎, 1960; Raja hollandi Jordan et Richardson, 1909; |
形态描述 |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前缘几斜直,曲线不显著(雌体和幼体)或吻侧凹入,眼鼻区外侧突出,头后外侧又凹入,曲线很显著(雄性成体)。吻相当延长而钝尖,在雄性成体,由于吻侧的凹入,吻端更形尖狭。尾颇细长,一般比头和躯干稍短,在雄体可能与体长相等或稍大;侧褶不发达。 体盘宽比体盘长大1.3至1.5倍;体盘长比吻长大3至3.3倍;吻长比眼径大4至4.4倍;眼间隔比眼径大1.1至1.3倍;喷水孔宽约等于眼径之半或稍大;口前吻长比口宽约大1.8至2倍;第五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宽大3.5至5倍余。 前鼻瓣宽大,后缘分裂如细须,在成体伸达下颌外侧,在幼体未伸达口隅;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口颇大,浅弧形。齿小,平而圆形,铺石状排列(幼体和雌体),或细尖,紧密地排列着(雄性成体);上颌齿每行自40至50不等。 眶上和喷水孔上的结刺颇小,普通连续作半环状排列,但有时呈中断现象,幼体眶前、眶上和眶后喷水孔上的结刺变异如下:1-2+2-3+1-2;成体的各区结刺增加,变异如下:2-3+3-4+2-3;有时左右边的结刺数目也有些不同。头后脊椎板上的结刺,普通是1个,有时2个,难得3个。尾上的纵行结刺,雌雄不同,雌性标准是5行,雄性标准是3行(有时正中一行不完整或衰落,呈2行状态)。雌性成体背面上除吻端有一群小刺外,它处完全光滑;腹面上的小刺只限于吻的前部和两侧。雄性成体背面吻端上具一群小刺,胸鳍前缘里侧具小刺一长群,小刺里方在头侧处具大钩刺3-4行,刺头都向后,在肩区外侧处继前具大钩刺2-3行,刺头向后带向内;在胸鳍外角里方处具大钩刺一长群,由2-3纵行排列,刺头都向内;腹面吻端和吻侧处的小刺很细小。幼体不分雌雄,上下面都光滑,仅脊板上具一个结刺及尾上具一纵行结刺。 在头后结刺的前方,有直行的黏液孔二短群,每群由10个左右的黑色黏液孔,分2小行或不规则地组成;有时这2行的黏液孔群可能从结刺的前方斜延于结刺的两侧;有时这2行黏液孔群向里方倾斜,前端集合,呈“∧”形。 胸鳍前延,伸达吻侧中部,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外角和里角都圆形。腹鳍分裂很深,前部足趾状突出。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一背鳍稍大,前缘与后缘连合,呈半圆形,后缘联于皮上,没有里缘,背鳍间隔颇短,一般约等于或稍小于第一背鳍基底长,在幼体较长,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大。两背鳍间的结刺在幼体3-5个,在成体衰落为两个或一个,或完全消失。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的距离随年龄而不同,自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而至于差不多等于第二背鳍基底长的1/5。尾鳍上叶低长,与第二背鳍基底长相等或稍长,下叶在幼体尚留存,在成体几乎完全消失。 背面黄褐色,密布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有时集合成不规则小群,有时近肩区两旁围聚成大型圆斑。胸鳍后角上方具一多环层睛状大斑。尾上隐具暗色横条8-9条,但一般是纯暗色。尾鳍上叶具暗色横纹2-4条,最后1条在尾端。腹面灰褐色,具许多暗色细斑,每斑围着1个黏液孔。 |
生物学描述 | 为暖温性底栖小型鱼类。在日本南方是重要渔业之一,产量大。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域、南海; 日本南部。;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8尾;全长174-576 mm;采自上海鱼市,福建东山。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