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Raj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鳐目 |
科名 | Rajidae |
科中文名 | 鳐科 |
学名 | Raja kenojei Muller et Henle, 1841 |
中文名 | 斑鳐 |
引证 | Raja chinensis 朱元鼎, 1960; Raja kenojei (Biurger) Muller et Henle, 1841;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6尾;全长195-565 mm;采自上海鱼市。 体盘前部斜方形,后部圆形,幼小者前缘比较斜直,长大者(尤其是雄体)前缘波曲度颇大;后缘广圆,外角和里角都圆形。吻中长,尖突,在长大的雄体吻端突出更为显著;吻软骨前端愈合部比后端分离部大1.9-2.0倍。尾中长,较粗大,尾长等于体盘长的3/4-9/10。 体盘宽比体盘长大1.3-1.4倍;体盘长比吻长大3.0-3.3倍;吻长比眼径大3.8-4.3倍,比两眼间隔大3.2-3.5倍;两眼间隔比眼径大1.1-1.3倍;喷水孔宽约等于眼径的2乃;口前吻长比口宽大1.6-2倍;最后鳃孔间的距离比第三鳃孔宽约大5-6倍。 前鼻瓣很宽大,外侧掩盖后鼻瓣边缘,后缘细裂,伸达口隅,与下颌接触,鼻间隔后缘圆形凹入,后面具一深沟;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平横,上领中部突出。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钝圆或钝尖,上颌每行36-40齿。喷水孔亚椭圆形,紧位于眼后,前部伸达眼的后半部下方,前缘里侧具一皮膜,其后缘细裂,能开闭。鳃孔5个,狭小,距离和大小约相等。 眶前、眶后和眶上结刺颇大,连续作半环形排列,眶前结刺3-4个,眶上结刺3-4个,眶后喷水孔上方结刺2-3个(3-4+3-4+2-3)。头后背板上结刺1-2个。尾上结刺粗大;在约200 mm长的仔鱼中,具尾刺一纵行,12-13个,排列整齐;在全长400-500 mm 鳍脚还是短小的雄体中,尾上纵行结刺增加到23-27个,大小交迭,排列不整齐,除正中行结刺外,两侧开始出现零星的结刺;在450-560 mm 的雌体中,尾上除正中行结刺和两侧零星结刺的状况与雄体相同外,外侧部在尾的边缘上各具结刺一纵行,7-8个;后部的结刺尚未出现。背鳍间隔具结刺3-4个。幼体背面完全光滑,中大者近吻端背面、腹面及吻侧腹面具小刺,长大者雄体胸鳍上各小刺群和大钩群,因缺乏标本,状况未详。 头后结刺前方两侧具半环形黏液孔2纵群,每群由单排的7-10余个黏液孔组成;黏液管在孔的外侧,突起成线纹状。头侧的黏液孔群不很整齐。 胸鳍前延,达吻侧中部之前,距吻端有一相当距离;外角钝圆,里角广圆。腹鳍分裂很深,前部突出,作足趾状。背鳍2个,中大,较高,前后缘连续成半圆形,后缘连于皮上,无里缘。背鳍间隔短或中长,约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的2/3至1/2;第二背鳍几与第一背鳍等大,几与尾鳍上叶相连或有一很小距离隔开。尾鳍下叶退化,上叶长等于或小于第二背鳍基底长。尾上侧褶不很发达,自第一背鳍以后较为明显。 背鳍和腹面都暗褐色;体盘上具许多浅色圆斑,大小不一,左右面颇对称,肩区后方较大的浅色圆斑上,常有1-2个暗色小斑,胸鳍里角上方的淡圆斑上,也有一暗色斑块。腹面具许多黑色细斑,每斑围着一黏液孔。尾侧皮褶浅色。腹鳍足趾状部分的外缘白色,鳍脚腹面白色。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黄海、东海北部和台湾沿岸海域; 日本。;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