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qualiformes |
目中文名 | 角鲨目 |
科名 | Squalidae |
科中文名 | 角鲨科 |
学名 | Cirrhigaleus barbifer Tanaka, 1912 |
中文名 | 须角鲨 |
引证 | Cirrhigaleus barbifer Tanaka, 1912; Cirrhigaleus barbifer 陈哲聪、庄守正, 1993; Squalus(Cirrhigaleus) barbifer Garman, 1913; Phaenopogon barbueifer Herre, 1935; |
形态描述 | 体粗壮,躯干背部隆起,横剖面呈亚三角形。全长为头长为5 倍。吻广圆,短而平扁,吻长为头长的1/5,远短于口至胸鳍起点的距离。鼻孔距眼较距吻端为近,位口前吻长的1/2处,鼻孔内侧前缘具很长的肉质鼻须,末端尖细,伸达口角后方;口前吻长为鼻间隔的1 。眼椭圆形,无瞬膜和瞬褶,眼径稍小于吻长。口横列,头长约为口宽的2.7倍,具唇褶。上下颌齿同型,齿侧扁叶片状,侧缘相互重叠,具一倾斜齿尖,上颌齿稍小于下颌齿,齿缘光滑,齿式 。喷水孔大,为眼径的2/5,椭圆形,位眼后上方。鳃孔5个,中大,几等大等距离,位于胸鳍基底前方。皮肤粗糙,盾鳞大,具3棘突3纵嵴。 背鳍2个,同形,几等大;具长而粗的棘,鳍高大于基底长。第一背鳍起点恰与胸鳍后角相对,基底末端则远在腹鳍起点之前,距胸鳍较距腹鳍为近,上角钝尖,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约与腹鳍后角相对,棘长于第一背鳍棘。尾鳍宽短,近帚形,尾鳍长等于吻端至第二鳃孔距,尾椎轴上翘,上叶发达,稍大于下叶,下叶前部弧形突出,中部和后部不区分,无缺刻,与上叶连接,成一宽圆形后缘,尾端圆钝。腹鳍 近三角形,起点距第二背鳍较距第一背鳍为近,前后缘连续呈半弧形,里角钝尖。胸鳍比第一背鳍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 体背部棕灰色,腹部白色,各鳍具明显白色缘。 本种依据Garman (1913), Herre (1935), Compagno (1984),和陈哲聪等(1993)资料综合描述。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水深360-494 m处或近底栖,在新西兰较常见。卵胎生,每产10仔(每侧子宫有5仔)。最长达122 cm,雄成鱼长约86 cm,雌成鱼长92-108 cm,至少可达122 cm。肝脏富含角鲨烯(Squalene),但缺维生素A。 |
分布信息 | 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 分布于台湾东北部及台湾东海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