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ima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银鲛目 |
科名 | Rhinochimaeridae |
科中文名 | 长吻银鲛科 |
学名 | Harriotta opisthoptera Deng, Xiong et Zhan, 1983 |
中文名 | 后鳍尖吻银鲛 |
引证 | Harriotta opisthoptera Deng, Xiang et Zhan(邓思明,熊国强,詹鸿禧), 1983;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8尾;全长590-870mm;采自东海水深200-1000m处。 吻尖长;体较高而侧扁,向后渐细小;体高为体宽的1.6-2.1倍。头高而稍侧扁,全长为其长的3.7-4.1倍,头宽为头高的8/10-9/10;雄性头上眼前方具一弯柄状额鳍脚,前面具一群小刺。吻背腹平扁呈狭三角形、柔软;末端略上翘,雌鱼两侧光滑,雄鱼具圆形硬节瘤;头长为吻长的1.3-1.5倍,为口前吻长的1.4-1.6倍。眼中大,上侧位,呈椭圆形,头长为眼水平径的7.1-8.3倍。眼间隔圆凸,眼水平径为其2.6-4.0倍。鼻孔露出部分呈圆形,位于口前,左右鼻孔分离,口宽为鼻间隔的2.1-2.5倍,前鼻瓣伸达齿板,后鼻瓣不达口隅,具鼻口沟。口中等大,下位,位于眼前缘前方,口宽为眼径的6/10-8/10,上唇褶薄而窄,下唇褶薄而宽。舌两侧具许多小型乳头。上颌前齿板1对,喙状,每侧约由10条釉质棒愈合组成,形成一个波曲切面;侧齿板近三角形,前部、外缘和中部具许多圆球状小嵴突,小嵴突排成6行,每行具嵴突1-6颗;下颌齿板1对,宽大,边缘具3个波曲深凹切面,1个正中央,具6行嵴突,每行具嵴突1-4颗,2个在侧面,外缘具不规则球形小嵴突,排成4行,每行具嵴突2-5颗。外鳃孔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与峡部相连,眼径为鳃孔的1.3-1.7倍。 背鳍2个,以一低膜相连。第一背鳍起于胸鳍基底中部或后部(眶后管、眶下管和侧线管三支交点后部约为眼径的1/2处的垂线上方),几呈三角形,后缘近直;具一长而尖直的硬棘,硬棘断面呈三角形,棘长为眼径的2.9-3.3倍,末端稍短于最长鳍条,压平时伸达第二背鳍基底前部,前缘光滑锋利突起,后缘大部与鳍条前缘分离,后面中央凹入,两侧各具一排向下的小刺。第二背鳍逐渐升起,约至腹鳍起点上方处稍斜直,眼水平径为其最大高度的1.0-1.3倍;后缘圆突;基底末端约与尾鳍下叶起点相对。第二背鳍基度末端与尾鳍上叶起点的间距为眼径的1.1-1.6倍。尾鳍延长成丝状,全长为尾鳍下叶起点至尾端间距的2.2-2.6倍;上叶较下叶低而短,下叶基底长为上叶基底长的1.1-1.2倍,下叶高为上叶高的1.7-2.9倍;末端光滑。无臀鳍。腹鳍中等大,约为头长的1/3,后缘圆凸,起于第二背鳍前方近1/3处的下方;雄鱼鳍脚呈细棒状,尖端稍膨大,具一些指向基部的尖棘,肛门稍斜,腹前鳍脚内侧约具4枚指向内前方的尖硬钩。胸鳍宽大而长,具一厚的肌肉基柄,鳍端不达或伸越腹鳍基,前缘弧形,后缘、里缘连合成广圆形。 侧线微曲,约在尾鳍下叶1/2处急剧下弯并沿着尾鳍基底向后延伸消失。左右横枕管在背中央相连,连接处向后尖突。眶上管波曲,至眼前上方处几呈直线伸至吻端两侧。眶下管波曲,向前伸至吻端的2/5-1/4处与上颌管外支相遇。舌颌管和下颌管分离有一短的间隔。上颌管向前约伸至吻后部的1/4-1/3处分成内、外两支,内支左右约在吻的中部相连成颌圈,中央缝合处为深凹状;外支约在眼前吻长的2/7处与眶下管相连,呈弧形,在内支相连的前方几呈直线并向前伸至吻端。 体棕褐色或灰白色。头部腹面、腹部和各鳍边缘均呈暗褐色。 |
分布信息 | 中国的东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