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cipe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鲟形目 |
科名 | Acipenseridae |
科中文名 | 鲟科 |
学名 | Huso dauricus Georgi, 1775 |
中文名 | 鳇 |
引证 | Huso dauricus(Georgi) Shaw, 1934; |
俗名 | Siberian huso sturgeon(FS);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任慕连(1981)及伍献文(1963)的描述: 背鳍47—57;臀鳍26—40。鳃耙17—22。 全长为头长的3.18—4.00倍,为尾柄长的11.63—18.52倍,为尾柄高的32.26—41.67倍。头长为吻长的1.51—2.71倍。 体延长呈圆锥形。吻突出呈三角形。幼体吻长而尖,成体吻短而钝。口下位,较大,似半月形。眼较小,距吻端较近。口前方有触须2对,中间的一对较向前。鳃盖膜相互连结。 体被5行菱形骨板,其上有尖锐而微变的刺。背骨板12—15,较大,沿体背排列。侧骨板36—45,从鳃孔上方至尾鳍基部。腹骨板8—12,自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腹鳍基部之后的1—2块骨板不太显著。 背鳍1个,位体后方。臀鳍始于背鳍后部下方。尾鳍为歪形尾。 背部青绿色,体侧略淡,腹部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习性 鳇分为黑龙江河口种群、常年生活该河道种群及鄂霍茨海与日本海岸淡化水域种群。我国的鳇属于第二个种群。常生活在大江夹心子、江岔等水流较缓慢、砂砾底质的中下层江河内。不喜群集洄游,常分散活动。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幼鱼以枝角类、摇蚊幼虫为食;成鱼以鮈、鲤、(鱼即)、雅罗鱼等为食。性成熟在16龄以上、体长230cm左右、体重约70kg。怀卵量60万—400万粒。产卵期5—7月。在水流平稳、水深2—3m的砂质江段产卵。成熟卵径大,为2.5—3.5mm。卵黄褐色,粘性。卵粒常粘附在砂砾上孵化。仔鱼孵化期短,受精卵在水温15—17℃时7天可孵出仔鱼。生长较快,3龄的个体全长为134cm、体重12kg。生长差异较大,通常在黑龙江河口和下游处(俄罗斯境内)生长最快,中游次之,上游最慢。最大个体可达1000kg。寿命长,最高可达百岁。 |
分布信息 | 产于黑龙江水系;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6尾,采自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全长273—1163mm。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为黑龙江特产经济鱼类之一。资源曾较丰富。肉味鲜美,为上等佳品。其卵盐渍成“鳇鱼籽”,更是食品中的美味佳品。鳇成熟很晚。怀卵量虽大,但稚鱼期死亡率高、群体补充量少,又加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做好保护工作极为重要。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