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gui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鳗鲡目 |
科名 | Oph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蛇鳗科 |
学名 | Myrichthys maculosus (Cuvier , 1816) |
中文名 | 黑斑花蛇鳗 |
引证 | Myrichthys maculosus Weber et Beaufort, 1916; Myrichthys aki Tanaka, 1917; Muraena maculosa Cuvier, 1816; |
形态描述 | 体长为体高的34.8倍,为体宽的52.3倍,为肛前躯干长的2.5倍,为背鳍前距的30.0倍,为胸鳍长的139.3倍。头长为吻长的4.8倍,为眼径的15.2倍,为眼间距的7.2倍。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3倍。 体中等延长,躯干部稍侧扁,尾的后部呈圆柱形。头中等大,约与躯干部等粗。吻短,突出。眼小,圆形,埋于皮下。眼间隔较宽阔,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甚发达,管长约与眼径相等,两前鼻孔相距较近,位于吻部中间的侧下方;后鼻孔较大,裂缝状,位于眼前缘上唇的边缘内侧。口中等大,近下位,口裂向后达眼后缘下方。上颌明显长于下颌。齿钝锥状;上下颌、前颌骨及犁骨齿均为2行;前颌骨及犁骨齿相连,但前颌骨的齿较粗大。上下唇肥厚,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较大,裂缝状,侧位。肛门明显位于体中部的前方。 体无鳞,皮肤密布许多纵行和斜行的隆起线。头部粘液孔不发达;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始于头背部正中;背鳍和臀鳍均较发达,鳍条较长,止于尾端的稍前方,不相连续。胸鳍短而宽,长仅约为头长的1/8。无尾鳍,尾端尖秃。 液浸标本体暗绿色,腹侧淡白色。身体每侧分别有3-4行椭圆形的大黑斑,大小和排列不很规则,其中以体侧中央的1行最大;头部侧缘及咽腹部散布有细小的黑色斑点。各鳍淡白色,但背鳍和臀鳍有从体侧延伸来的黑色斑纹 |
生物学描述 | 为珊瑚礁底层鱼类,常见于沙质和海草丰润的浅滩、泻湖等处,夜间能用灯光诱捕。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中国见于南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尾,体长627mm;采自海南省的珊瑚岛。 |
分类学讨论 | Tanaka (1917) 将采自日本、体侧黑斑较粗而密、约排列成5行的个体取名为豹纹花蛇鳗Myrichthys aki,但McCosker and Rosenblatt (1993) 认为是黑斑花蛇鳗的同物异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