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gui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鳗鲡目 |
科名 | Oph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蛇鳗科 |
学名 | Ophichthus rotundus Lee et Hirotoshi, 1997 |
中文名 | 圆身蛇鳗 |
引证 | Ophichthus rotundus Lee et Hirotoshi, 1997; |
形态描述 | 体长为鳃孔处体高的44.8-46.9倍,为肛门处体高的35.1-44.6倍,为头长的14.1-14.8倍,为尾长的1.5-1.6倍,为背鳍起点前距的9.0-9.5倍。头长为胸鳍长的3.0-3.2倍,为背鳍起点至胸鳍尖距的3.0-4.8倍,为吻长的6.5-7.1倍,为眼间距的7.3-7.5倍,为上颌长的3.9-4.2倍。上颌长为眼中点至吻尖距的1.3-1.4倍,为眼径的3.1-3.8倍。鳃孔长为胸鳍基宽的1.2-1.6倍,为眼径的1.5-2.1倍。尾长为头和躯干合长的1.7-1.8倍,背鳍前距为头长的1.5-1.6倍。 体中等长,躯干部至尾尖稍前部圆柱形,近尾尖略侧扁。头短钝。吻短,吻腹面两侧皮肤内缘相互靠近,在前鼻孔间形成1沟。眼小,圆形,具明显的半透明膜;眼中点位于上颌中点后方;眼间隔较宽,稍隆起。前鼻孔位于吻腹面近尖外侧,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缘下方的上唇内侧,长裂缝状,孔外侧具一较发达皮瓣,开口于口内。口小,口裂仅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长于下颌,下颌尖在前鼻孔基后缘。上唇具皮突2个,1个位于前后鼻孔间,1个位于眼正下方。鳃孔侧位,中等大,裂缝状。舌附于口底。肛门位于身体中部之前。 头部为一层较厚的粘液所覆盖,刮去粘液后,粘液孔明显。眶下孔4个:两鼻孔间1个,后鼻孔后3个;眶上孔3个,前鼻孔正前方未见具孔;下颌骨孔5个;眶后孔2个;前鳃盖骨孔2个;颞骨接合面孔3个;额骨孔1个;鳃孔前头部侧线孔9个。 颌齿及犁骨齿细小、尖锐,各齿等大,排列紧凑。上颌齿2行或前1行后2行。犁骨齿约36,前为2行,后合为1行。犁骨齿和上颌齿起点靠近。前颌骨齿与犁骨齿间隔较大,齿位于吻腹面沟内,2枚,或具10枚呈 “∧” 状排列。下颌齿2行,外侧行较大,排列稀;内侧行较小,排列密。 侧线孔小,不明显,位于侧线下方,肛门前侧线孔约为60。 体无鳞,皮肤光滑。 背鳍起点与胸鳍尖后方相对,间距约1个胸鳍长;臀鳍起点紧临肛门后缘。背鳍和臀鳍基部位于一沟内,低长,终止于尾尖后约一吻长处。胸鳍发达,扇形,基部宽小于鳃孔长,完全位于鳃孔对应后方。无尾鳍,尾端尖秃。 酒精浸泡标本体茶褐色,体背腹面及胸鳍淡黄色,头部侧面及腹面苍白色。尾尖淡棕色。 |
分布信息 | 韩国西海岸。; 台湾海峡;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尾,体长418-470mm;采自福建东庠。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