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gui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鳗鲡目 |
科名 | Oph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蛇鳗科 |
学名 | Pisodonophis boro (Hamilton , 1822) |
中文名 | 杂食豆齿鳗 |
引证 | Ophisurus boro Hamilton, 1822; Ophichthys boro Sauvage, 1881; Pisodonophis rubicandus Chen, 1929; Pisoodonophis boro Chu, 1931; |
形态描述 | 体长为体高的37.9-49.4 (47.1) 倍,为体宽的44.7-55.6 (50.9) 倍,为肛前躯干长的2.5-2.8 (2.6)倍,为背鳍前距的7.7-8.3 (7.8) 倍,为胸鳍长的49.2-60.6 (50.7) 倍。头长为吻长的6.0-8.6 (7.1) 倍,为眼径的16.8-26.0 (19.5) 倍,为眼间隔的6.0-9.6 (7.7) 倍。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0-1.4 (1.2) 倍。 体细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头较小,锥形。吻短钝。眼小,圆形;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侧腹缘,接近上唇边缘;后鼻孔具皮瓣,位于眼前缘下方上唇边缘的内侧。口较大,前位,口裂向后伸达眼的后下方。上颌长于下颌。齿呈颗粒状,上、下颌齿各2-3行,排列不规则,呈带状,前方的齿较大;前颌骨齿呈圆形齿丛,中间的较粗大,周围的较细小;犁骨齿多行,排列呈带状。前颌骨齿丛与犁骨齿丛相连。300mm以下个体,颌齿尖锥状,2行;犁骨齿多于2行,较颌齿为大,锥形;前颌骨齿最大,钝锥形。上唇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等大,裂缝状。肛门位于体中部后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 背鳍起点在胸鳍末端后上方,与鳃孔的距离小于眼后头长。臀鳍起点紧位于肛门后方。背鳍和臀鳍均较发达,止于尾端稍前方,不相连续。胸鳍发达,后缘长圆形。无尾鳍,尾端尖秃。 液浸标本头部灰褐色,体背侧暗棕色,腹侧淡棕色,胸、腹部浅黄色。背鳍、臀鳍和胸鳍浅色。 |
生物学描述 | 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常见于潮间带和河口,有时能进入淡水水域甚至稻田。善于用尾尖钻穴,喜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滩涂中。摄食贝类、蟹类等底栖动物。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西至非洲南部,东至太平洋西部的新几内亚,北到日本。; 中国分布于南海和东诲;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8尾,体长291-753mm;采自福建,广东珠江口、湛江,广西合浦。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