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lupe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鲱形目 |
科名 | Clupeidae |
科中文名 | 鲱科 |
学名 | Clupea pallasii Valenciennes, 1847 |
中文名 | [太平洋]鲱 |
引证 | Clupea inermis Basilewsky, 1855; Clupea harengus pallasi Svetovidov, 1952; |
俗名 | Pacific herring(FAO); Pacific herring(FS); 巴氏鲱(Tchang,1938); 鲱(张春霖,1955); 黄海鲱鱼(秦玉江,1987); 青条鱼(辽宁); 青鱼; 太平洋鲱(王玉康,1958); |
形态描述 | 形态 背鳍15—17;臀鳍17—18;胸鳍17;腹鳍i8。纵列鳞52—54。鳃耙20+36—37。 体长为体高的4.20—4.26倍,为头长的4.34—4.56倍。头长为吻长的3.26—3.35倍,为眼径的4.09—4.63倍,为眼间隔的5.73—6.29倍。 体长形,侧扁,背、腹缘的隆凸不大。腹部近圆形。头中等大,头顶部有一浅凹处。吻长大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有脂眼睑。鼻孔每侧2个,2孔相距稍远,距吻端较距眼为近。眼间隔平坦。口小而斜,侧上位。前颌骨小。上颌骨宽,近长方形。两块辅上颌骨,第一块细长,第二块前端细尖,后端宽阔。下颌略长于上颌。齿细小,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小齿,上颌及腭骨无齿。鳃盖光滑。鳃孔内后缘为圆形,无肉突。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而侧扁。 鳞中等大,薄圆形,除头部外全体均有鳞。腹缘具弱棱鳞,为25—28+12—13个。腹鳍基部有腋鳞。 背鳍始于腹鳍始点的前上方,位吻端至尾鳍基的中间。臀鳍中等长,始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侧下位,末端伸不到腹鳍。腹鳍短小,始于背鳍起点后下方。尾鳍叉形。 背部青绿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下方银白色。 |
分布信息 | 黄渤海; 北极海,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北部海域。;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3尾,采自山东石岛。体长189—196mm。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为冷暖温性中上层重要经济鱼类。鱼卵价值很高,在国外有“黄色钻石”之称,是我国外销水产品之一。1985年世界产量为292723t。我国黄渤海所产[太平洋]鲱是一个地方性种群,与日本、朝鲜、美国等国所产的此种鱼在形态上有所不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经是黄渤海区拖网、围网春汛主要捕捞对象。最高年产量(1970)达30万t,以后资源量减少,目前春汛产量不及1万t。世代数量波动大的原因,主要与环境等因素有关,其次与此种鱼生殖生态特性有关(唐启昇,1981)。为了增加天然海域此种鱼的产量,日本国水产厅所属厚岸、宫古两事业场把[太平洋]鲱作为海产人工放流的物种之一。1983—1988年共放流3336千尾,放流规格每尾全长31—70mm。[太平洋]鲱的肉、卵巢、精巢有利尿作用,可治肺结核、气喘等病。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