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lupe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鲱形目 |
科名 | Clupeidae |
科中文名 | 鲱科 |
学名 | Sardinella aurita Valenciennes, 1847 |
中文名 | 金色小沙丁鱼 |
引证 | Clupea melanosticta Günther, 1868; Clupea immaculata Kishinouye, 1907; Sardinella lemuru Wongratana, 1980; Sardinella allecia Fowler, 1941; |
俗名 | Round sardinella(FS、FAO); 黄砂(鱼丁)(陈兼善,1985); 黄小砂(鱼丁)(沈世杰,1984); 黄泽(广东汕尾); 金色小砂(鱼丁); 青鳞鳁(福建厦门); 青鳞鱼(福建厦门); 青鳞仔(台湾); 鳁鱼(福建沿海); 亚来沙丁鱼(王以康); 泽鱼(广西唐家湾); |
鉴定特征 | 此种与黄小沙丁鱼 S.lemuru 的区别,金色小沙丁鱼腹鳍后基部在背鳍后基部前,而黄小沙丁鱼腹鳍后基部与背鳍后基部相对,所以我国海域之标本定为金色小沙丁鱼。英国学者 Whitehead (1985)认为金色小沙丁鱼仅分布于大西洋西侧及两侧,西太平洋则只分布于日本海。从我国标本腹鳍(i8)的特征分析看,也有金色小沙丁鱼的存在和分布。 |
形态描述 | 形态 背鳍17—18;臀鳍16—19;胸鳝16—17;腹鳍9。纵列鳞46—49,横列鳞13—14。鳃耙83—117+126—152。 体长为体高的4.08—4.59倍,为头长的3.70—3.82倍。头长为吻长的3.36—3.53倍,为眼径的4.11—4.39倍,为眼间隔的4.48—5.29倍。 体圆柱形,略侧扁,腹部较圆。头中等大,背部宽。眼中等大。脂眼睑发达,覆盖着眼的大部分。 眼间隔平坦。鼻孔距吻端较距眼为近。口小,前位。口裂短。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的末端后伸至幢孔前缘的下方。下颌骨的末端伸至眼下方。齿细小,腭骨和舌上有细齿。鳃盖光滑。鳃孔大。有假鳃。鳃盖条6。鳃耙细长而数多。肛门紧位臀鳍前。 体被圆鳞,易脱落。鳞片近似六角形,有5—6条横沟线,其中仅有1条中间相连。腹部棱鳞17—18+14—15。背鳍基部有鳞鞘。腹鳍基有腋鳞。尾鳍基有2显著长的鳞。 背鳍始于腹鳍的前上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最后2条鳍条显著大。胸鳍侧下位,伸不到腹鳍始点,腹鳍始点位于胸、臀鳍始点之间。尾鳍深叉形。 体背部青绿色。沿体侧下方有1条金黄色的纵带,体侧下方与腹部银白色。头背部淡黄绿色;吻端灰色。鳃盖后有一淡黄斑点。背、尾鳍淡黄色,边缘黑色。胸鳍略呈黄色。腹,臀鳍白色。 |
分布信息 | 分布较广。西起地中海、东至印度尼西亚,南起澳大利亚西部、北至日本南部的广大海域内。 ; 北起福建厦门、台湾台中,西南至海南儋县白马井。;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0尾,采自海南儋县白马井、广西北海、广东阳江县闸坡、海丰县汕尾、广州。体长141—182mm。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为世界及我国东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1985年世界产量为162万t。我国金色小沙丁鱼资源量波动大。以闽南-台湾浅滩区为例。1971年(4.0665万t)和1983年(5.1778万t)为两个高峰,第一次高峰在1978年(5.1565万t),居1984年以前年产量之首。1984年以后持续下降,至1988年降至历史最低点(0.7046万t)。捕捞工具主要有灯光围网,其次还有敷网、流刺网、大围缯等。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