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lupe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鲱形目 |
科名 | Clupeidae |
科中文名 | 鲱科 |
学名 | Sardinops melanostictus Temminck et Schlégél, 1846 |
中文名 | 斑点盖纹沙丁鱼 |
引证 | Arengus melanosticta 王以康, 1958; Ambligaster melanostictus Jordan et al, 1913; Sardinops melanostictus (Temminck et Schlégél:翁维源, 1978); Sardinops immaculata 陈兼善, 1985; Sardinops sagax melanosticta Nakai, 1962; Sardina sagax Koo(顾光中, 1933); Clupea melanosticta Temminck et Schlégél, 1846; Arengus sagax Fowler, 1941; Clupea immaculata Kishinouye, 1907; |
俗名 | Chong-o-ri(Korea); Ivasi(Far East); Japanese pilchard (FAO); Japanese pilchard (FS); Maiwashi(Japan); 东亚沙脑鱼(王以康,1958); 黑点砂(鱼丁)(陈兼善,1985); 沙丁鱼(辽宁); 鳁仔(台湾); 远东拟沙丁鱼(秦玉江,1987); |
形态描述 | 形态 测量标本1尾,采自山东省烟台。体长187mm。 背鳍20;臀鳍19;胸鳍18;腹鳍8。纵列鳞52;横列鳞12。 体长为体高的5.5倍,为头长的3.46倍。头长为吻长的3.18倍,为眼径的5.4倍,为眼间隔的5.68倍。 体长梭形,背腹两缘近似平直。头侧扁。吻稍尖而长。眼中等大,侧上位,具脂眼睑。眼间隔宽平。鼻孔每侧2个,裂缝状,2孔相距很近,位眼前上方。口端位,较小。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后伸至眼中央的下方。齿细小。鳃孔宽大。鳃盖骨表面有放射状隆起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具假鳃。肛门紧位臀鳍前。 体被薄圆鳞,易脱落。无侧线。腹缘具弱棱鳞20+16。 背鳍始于腹鳍前上方,距吻端较尾鳍基近。臀鳍始于体后下方,最后2鳍条稍延长。胸鳍侧下位。腹鳍腹位,较小。尾鳍深叉形,基部具2长鳞。 体背缘青绿色,上侧面色浅,并常有1行黑色圆点,起于鳃孔后上方,止于背鳍后下方,其下尚有不规则、不连续、不清晰的黑点,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背鳍、胸鳍和尾鳍浅灰色。臀鳍和腹鳍银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习性 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结群洄游。以硅藻、挠足类和毛颚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据Nakai(1962)研究,春季摄食量增加,晚上摄食强度比白天为大。在黄海北部,5—6月在近海、港湾处产卵。据 Nakai(1962)研究,生殖活动旺盛期是在晚上22—24时。生殖适温11-20℃,盛期为13—16℃,但各年稍有不同。产卵场含氯量为18.3‰—19.4‰。一般体长190—220mm的2龄鱼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3—10万粒。卵为浮性卵。卵径0.33—1.17mm,油球1个。在水温15—17℃左右,授精卵经2—3昼夜可孵出仔鱼。初孵仔鱼体全长4.35—4.82mm。1龄鱼体长10.43mm、2龄鱼143.7mm、3龄鱼18mm。 |
分布信息 | 太平洋西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 ; 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汕头。;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为我国黄海一种新的捕捞对象。目前渔获物个体整齐,以高龄鱼为主,体长一般为210—225mm,体重110—125g。该种是太平洋西北部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多年来它的资源量一直存在大的变动,年捕获量在2、3万t至2、3百万t。1936—1941年间年捕获量起过200万t。从1943年起其产量增加,至1985年产量为472.3万t。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