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lupe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鲱形目 |
科名 | Clupeidae |
科中文名 | 鲱科 |
学名 | Nematalosa nasus Bloch, 1795 |
中文名 | 圆吻海鰶 |
引证 | Clupanodon nasus Jordan et Everman, 1903; Nematalosa nasus (Bloch:Fowler, 1931); Clupea nasus Bloch, 1795; Dorosoma nasus Oshima, 1926; |
俗名 | Bloch's gizzard shad (FAO); Round-snout gizzard shad(FS); 高鼻海鰶(沈世杰,1993); 高鼻水滑(陈兼善,1985); 黄肠鱼(台湾、澎湖); 黄鱼(广东澳头); 鲁达(广东硇州); 油鱼; |
形态描述 | 形态 背鳍15—16;臀鳍20—24;胸鳍16—17;腹鳍8。纵列鳞45—50;横列鳞18—20。 体长为体高的2.32—2.72倍,为头长的4.25—4.71倍。头长为吻长的5.29—7.00倍,为眼径的4.31—4.56倍,为眼间隔的2.46—3.14倍。 体似卵形,侧扁且高,腹缘有显著的棱鳞。头稍肥而较短。吻钝。眼大,侧中位。脂眼睑厚。眼间隔较宽,中间颇凸。鼻孔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口小,横裂。口裂达眼前缘的下方。上颌突出,下颌齿骨缘显著向外褶卷。口无齿。鳃孔中等大,鳃盖光滑。假鳃发达。鳃耙细而多,其长短于鳃丝。鳃耙197+168。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尾柄基短。肛门约介于腹鳍始点与臂鳍基末端的中间。 体被椭圆形的圆鳞。鳞片上有一条横沟线,有些鳞片的前部有几条短的辐射线。头背光滑。腹部的棱鳞17—18+14—15。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辅鞘。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短的腋鳞。 背鳍位于吻端和最后椎骨之间。最后鳍条呈丝状延长,向后伸到尾鳍基。臀鳍基长与头长相等。胸鳍稍肥大。腹鳍位于背鳍的下方。尾鳍较大,呈分叉形。 体背部绿色,腹部银白色。沿体侧上方有许多青绿色的小点,排列为6—7纵列。鳃盖后上角的后方有一青绿色的大圆斑。背鳍和尾鳍淡黄绿色,边缘黑色。胸鳍和臀鳍淡黄色。腹鳍白色。 幽门盲囊特别发达。胃为沙囊状。肠长约为体长的1.5倍。腹膜黑色。一般体长140mm,长者可达211mm。体肥肉多,为中小型的食用鱼类,但产量不多。 |
分布信息 | 北起福建厦门,南至海南三亚都有分布。; 西起波斯湾,经菲律宾、昆士兰到日本海的印度-太平洋海域。 ;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0尾,采自广西北海,广东硇洲、澳头,海南三亚、清澜。体长133—211mm。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