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lupe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鲱形目 |
科名 | Engraulidae |
科中文名 | 鳀科 |
学名 | Setipinna taty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48 |
中文名 | 黄鲫 |
引证 | Setipinna gilberti Koo(顾光中, 1933); Setipinna lighti Wu(伍献文, 1929); Telara melanochir Sauvage, 1881; Setipinna taty (Cuvier et Valenciennes:Fowler, 1929); Setipinna melanochir Rutter, 1897; Engraulis taty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48; |
俗名 | Hairfin anchovy (FAO); Hairfin anchovy (FS); 薄鲫(霞浦三沙、厦门、龙海); 刺仔(霞浦三沙); 黑翅黄鲫; 黄鰶(黄渤海); 黄尖子(辽宁); 麻口鱼; 毛口; 毛扣; 丝翅鰶(陈兼善,1985); 太的黄鲫(王以康,1958); 油扣; 自赤(平潭); |
形态描述 | 形态 背鳍13—14;臀鳍50—56;胸鳍12—13;腹鳍7。纵列鳞43—46;横列鳞12。 体长为体高的3.18—3.48倍,为头长的5.53—6.17倍。头长为吻长的6.99—9.1倍,为眼径的4.0—4.92倍,为眼间隔的3.0—4.5倍。 体很侧扁,背缘窄,腹缘有强利的棱鳞。头小而侧扁。吻短,纯圆。眼侧前位。眼间隔中间微凸。鼻孔距眼前缘很近。口大,倾斜。口裂窄长。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其后不伸达鳃孔。有2块辅上颌骨。两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齿。鳃盖骨宽短。鳃孔很大,向下开孔至头腹面的前部,约达于眼的前下方。鳃耙12+14—17,扁针形。鳃盖膜彼此微连而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肛门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 体被圆鳞,极易脱落。腹缘棱鳞18—21+7—8。背鳍前方有1小刺。胸鳍和腹鳍的基部有腋鳞。 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臀鳍条短,其基部长,占体长之半。胸鳍位低,其上缘第一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达到臀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起点距胸鳍基与臀鳍起点的相等。尾鳍叉形。 吻和头侧中部淡金黄色。体背部青绿色,体侧银白色。背鳍、臀鳍和胸鳍均金黄色。腹鳍白色、其尖端黄色。尾鳍金黄色,其后缘黑色。 |
生物学描述 | 习性 为近海小型鱼类,体长通常不超过200mm。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海区。以浮游甲壳类(挠足类、燐虾类和长尾类)、箭虫、鱼卵和管水母等为食。每年4—6月游向黄渤海繁殖。11—12月离开产卵、索饵场南下越冬。卵为浮性卵。产卵量为0.4万—1.4万粒。幼鱼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早,生命周期仅为4年。 |
分布信息 | 北起辽宁大东沟、南至广西北海市。; 西起印度,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朝鲜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0尾,采自浙江竹屿、沈家门,福建东澳、东庠,广东海门、汕尾、闸坡、硇洲、广海,广西北海,海南莺歌海。体长89—163mm。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为我国近海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产量大,仅辽宁省近年产量就在1万t左右。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鲟形目 海鲢目 鲱形目 鼠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