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oph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鮟鱇目 |
科名 | Chaunacidae |
科中文名 | 单棘蹙鱼科 |
学名 | Chaunax fimbriatus Hilgendorf, 1879 |
中文名 | 单棘蹙鱼 |
引证 | Chaunar fimbriatus Hilgendorf, 1879; Chaunax fimbriatus 张春霖、张有为, 1962;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2尾,体长46.5~136.8 mm,采自广东汕尾、闸坡,海南清澜、西沙群岛。 背鳍I,11;臀鳍6~7;胸鳍12~13;腹鳍5;尾鳍8。 体长为体高2.8~4.4倍,为头长1.5~1.7倍。头长为吻长4.8~6.8倍,为眼径7.1~14.2倍。 体长卵圆形,稍平扁,背缘弧形隆突,腹缘浅弧形,稍圆突。尾柄较细长,尾柄长为尾柄高1.7~2.8倍。头长大,显著平扁,眼后头部的背缘显著隆起。吻部较短,前缘截形。眼中大,位高,完全位于头的背面。眼间隔稍宽,约和吻长相等,眼间隔宽为眼径1.2~2.7倍。鼻孔每侧2个,互相接近,位于吻端背缘,接近上唇,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较大。口裂较大,上位,几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不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颌齿尖锐,齿带呈绒毛状;犁骨齿为2横列齿带;腭骨齿发达。鳃孔较小,位于体侧中部、胸鳍基底的后上方。无伪鳃。 体无鳞片,皮肤上密被细小绒毛状皮棘,腹部的皮棘较细小。背鳍和臀鳍鳍条基部后方各有1条状区域,此处皮肤光滑无刺。侧线发达,凹人皮肤呈沟状,侧线两侧有许多皮棘。头背部的侧线自吻端经眼间隔,沿背缘向后延伸,达尾鳍基部前方。头腹部在下颌下方有一侧线沿腹缘向后延伸达胸鳍基底上方。上颌骨背方有一眶下侧线支向后延伸,在眼后方弯向背缘,与眶上支相连;吻部也有侧线连接眶上支和眶下支,眼周围的侧线管排列呈长方形。 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仅第一鳍棘露出皮外,形成吻触手,位于吻部背面正中央,拟饵体小,吻触手常倒伏于其后方的长圆形的小凹沟中,凹沟区光滑无刺;第二、第三鳍棘隐于皮下。第二背鳍位于体的后部,起点在胸鳍基部前上方,均为不分支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鳍条下方。胸鳍位于体侧中部下方,作水平状向外伸展,假臂状构造发达,埋于皮下,鳍条均不分支。腹鳍小,喉位,鳍条不分支。尾鳍半圆形或截形,除上下缘的鳍条为不分支鳍条外,余均分支。 体浅红色或粉红色,头、体背面及背鳍、胸鳍和尾鳍上均散布小于瞳孔的棕褐色小斑点,腹部白色,无斑点。各鳍浅棕色。 |
生物学描述 | 单棘蹙鱼为暖水性小型底栖鱼类,栖息于珊瑚丛中,不常见。一般体长在100 mm左右,最大体长可达140 mm |
分布信息 | 中国产于南海广东、海南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域; 国外分布于日本沿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