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oph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鮟鱇目 |
科名 | Ogcocephalidae |
科中文名 | 蝙蝠鱼科 |
学名 | Halieutaea stellata (Vahl, 1797) |
中文名 | 棘茄鱼 |
引证 | Halieutaea stellata 张春霖, 1955; Halieutaea stellata Valenciennes (in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7); Lophius stellata Vahl, 1797; Halieutaea stellata Valenciennes (in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7); |
形态描述 | 背鳍I,4~5,臀鳍4;胸鳍12;腹鳍5;尾鳍9。 体长为体高4.9~6.7倍,为头长1.6~1.8倍,为头盘宽1.3~1.4倍,为尾长2.9~3.3倍。头长为吻长4.0~5.9倍,为眼径6.6~11.0倍。 体平扁,躯干部短,尾部短锥形。头部宽阔,圆盘形,甚平扁。吻不突出,较短,前缘中部内凹,形成吻凹窝,收纳吻触手。眼中大,位于头盘背部,眼间隔凹人,眼间隔宽为眼径1.2~2.2倍。鼻孔每侧2个,均位于吻侧下部、眼的前方,前鼻孔具短鼻瓣,后鼻孔圆形,较大;嗅囊具20~24嗅板。口大,前位,水平横裂,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齿细小锐尖,排列呈绒毛状齿带;腭骨、犁骨及舌上均无齿;下咽部齿丛呈三角形。唇发达。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内侧的背方。鳃两对半,第一鳃弓无鳃丝,第四鳃弓具1半鳃。具鳃耙,较短小。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 体无鳞片,背面具强棘,基部呈星状,具4~5基叶,棘间皮肤密被绒毛状小刺。眶上棘和吻上棘尖长;吻凹窝四周具数强棘;下颌下缘及口角具许多强棘。头盘周缘具特别粗强的硬棘,棘的基部相连形成弧形锐缘,棘的顶端有2~5小刺。尾部两侧亦具1行较强的硬棘,少数棘的顶端亦具2小棘。头盘腹面左右侧沿周缘棘基部内方各具1行大棘,大棘顶端有时具2~4小刺,左右侧大棘在吻端相连接,向后方延伸达胸鳍基底前方。腹面密被分布均匀的绒毛状细棘。 第一背鳍仅具1鳍棘,形成短棘状吻触手,藏于吻凹窝内,其顶端的拟饵体呈3叶状。第二背鳍位于尾部,基底较短,起点在肛门后上方。臀鳍较大,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后端下方。胸鳍位于头盘后方,鳍条较长,向左右平展,假臂状构造发达。腹鳍喉位,较长大,位于头盘腹面中部。尾鳍发达,后缘截形。 体红色,背面具许多黑色小斑点,连成不规则的网纹,腹面白色。背鳍、胸鳍及尾鳍边缘黑色。臀鳍和腹鳍浅红色。 |
生物学描述 | 棘茄鱼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潜伏于海湾滩涂、沙泥底质的浅海底部,以其发达的胸鳍和腹鳍匍匐爬行于海底。常摆动吻触手诱食小型动物。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 ~150 mm,最大可达300mm。本种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棘茄鱼。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朝鲜半岛。; 中国广泛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88尾,体长54.0~196.0 mm,采自山东青岛、威海,江苏大沙,上海,浙江沈家门,福建福鼎、霞浦、平潭、莆田、厦门、东山、台湾堆以南海域,广东广州、汕尾、闸坡、遮浪、上川岛、汕头、台山、广海,海南白马井、昌江海头、三亚,广西北海、涠洲岛及台湾大溪。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