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oph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鮟鱇目 |
科名 | Diceratiidae |
科中文名 | 双角鮟鱇科 |
学名 | Diceratias bispinosus Günther, 1887 |
中文名 | 细瓣双角鮟鱇 |
引证 | Ceratias (Diceratias) bispinosus Günther, 1887; Paroneirodes glomerosus Alcock, 1890;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尾,体长70.9~135 mm,自南海18°52' 5"N, 113°32' E至18°55' 8"N,113°24' 2"E, 18°42' 4"N,112°34'1"E至18°46' 4"N,112°41' 9"E,水深517~913 m。 背鳍Ⅱ,6;臀鳍4;胸鳍14~15;尾鳍9。 体长为体高1.6倍,为头长1.8~2.1倍。头长为吻长2.9~4.0倍,为眼径7.6~ 7 .8倍。 体侧扁而高,卵圆形。头高大,侧扁。吻稍短。眼稍小,上侧位,距吻端较距胸鳍基部为近;眼间隔较宽,眼间隔宽为眼径3.2~3.5倍。鼻孔每侧2个,开口于鼻管的端部。口裂大,倾斜,后端超过眼的前缘。下颌突出。上下颌齿尖长,排列稀疏,可倒伏,内行齿较大;犁骨具齿;第二、第三咽鳃骨具齿;舌上无齿。鳃孔中大,位于胸鳍基部前下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体密被细棘。侧线不明显。 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吻端背部中央,其长为体长的20%~30%,其基部至上颌缝合处的距离为体长的7%~10%;吻触手端部具拟饵体,前上端具1三角形皮瓣突起,皮瓣前后具细丝或无,顶端有2个低的突起,后上端具1开孔,后部皮质突起外缘具5根上下走向的丝状小支或较大的皮瓣分支,个体越大,后部的皮瓣突起分化越大;第二背鳍棘退化,位于眼的后上方,仅端部露出,与吻触手间的距离约等于吻触手至上颌缝合处的距离,为体长的7%~10%。第二背鳍位于体之后部,基底较短。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鳍条下方。胸鳍中侧位,宽短。无腹鳍。尾鳍后缘圆形,上缘1鳍条和下缘2鳍条为不分支鳍条,中间6鳍条为分支鳍条。 体灰褐色,拟饵体上中部白色,中间具黑色素。 |
生物学描述 | 细瓣双角鮟鱇为深海生活的鱼类,栖息水深300 ~1400 m。个体不大,最大体长134 mm左右。 |
分布信息 | 印度洋印度沿海及西太平洋菲律宾、新几内亚; 南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