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oph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鮟鱇目 |
科名 | Lophiidae |
科中文名 | 鮟鱇科 |
学名 | 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 |
中文名 | 黑鮟鱇 |
引证 | Lophiomus setigerus 沈世杰, 1993; Lophiomus setigerus Jordan et Evermann, 1898; Lophiomus setigerus 张春霖、张有为, 1962; Lophius setigerus Vahl, 1797; |
形态描述 | 背鳍Ⅵ, 8~9;臀鳍6;胸鳍22~24;腹鳍5;尾鳍6。 体长为体高5.7~8.5倍,为体宽1.5~2.5倍,为头长1.7~2.6倍。头长为吻长3.2~3.6倍,为眼径9.6~13.2倍。 体平扁,柔软头大呈圆盘状,宽阔而平扁;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尾柄短,尾柄长为尾柄高1.3~2.3倍。吻宽阔,平扁。额峪上有3~4小突起头部有不少棘突,关节骨具1棘,指向前侧方;间鳃盖骨具2棘;蝶耳骨具2~3棘;方骨具1棘;下鳃盖骨1棘;上耳骨棘及肩棘发达,肩棘两叉形,上有2~7小棘。眼较小,上位,眼间隔 宽而稍凹人,眶上部和眶后部具骨棘,眼间隔宽为眼径2.0~4.0倍。鼻突起有短柄,突出于吻端,鼻孔2个,开口于囊状鼻突起的前后方。嗅觉器官嗅囊在成熟雄鱼十分发达,雌雄异型。口宽阔而大,前上位,下颌突出,明显长于上颌。两颌具齿3行以上,均能倒伏,上颌齿较短,下颌内行齿最大,外侧各行渐小,排列不规则。犁骨、腭骨及鳃弓上具齿。鳃孔大,位于胸鳍基的下方和后方。鳃3对,完整,鳃丝发达,无鳃耙。具伪鳃。肛门位于体部较后方。 体光滑无鳞。头部周缘及体侧具发达的分枝状皮质触手突起。体背方具有细弱不明显的小皮质触手突起。 背鳍2个,第一背鳍各鳍棘分离,第一鳍棘位于吻端,细长呈竿状,成为吻触手,末端有皮穗状拟饵体,吻触手后压时可达蝶耳骨棘(小形个体)到肩棘(大形个体),体长为吻触手长2.5~3.1倍;第二鳍棘短于第一鳍棘,后压可达蝶耳骨棘到翼耳骨棘,体长为第二鳍棘长4.8~7.5倍;第三鳍棘也较长,约与第二鳍棘等长;第四、第五鳍棘渐短小,第六鳍棘常隐于皮下。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起点在肛门稍前上方。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六鳍条下方。胸鳍发达,支鳍骨形成一长形假臂构造埋于皮下。腹鳍喉位,左右分离较远。尾鳍截形。 体背方黑褐色,腹面浅色。胸鳍、背鳍、尾鳍黑褐色,臀鳍、腹鳍白色。口底前部黑褐色,散有一些白色圆斑或条纹。腹膜通常褐色,少数为浅色或黑色。 |
生物学描述 | 黑鞍鲸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40~50 m、泥沙底质的海区。行动迟缓,常甸甸于海底。摄食条尾啡鲤、白姑鱼、二长棘绸、大头狗母鱼等鱼类和一些虾类。性腺在冬季开始发育,春季产卵。体长一般为200~300。,最大可达1 m左右。沿海有一定产量。肉味美,胃大而厚,味美;卵巢腌制后为佳品。 |
分布信息 | 中国产于东海、南海及台湾沿海; 国外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自印度洋非洲东海岸,东至菲律宾,北至日本。;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72尾,体长71. 9~ 269. 2 mm,采自上海,福建福鼎、霞浦、莆田、平潭、厦门、东山、台湾浅滩、广东广州、汕尾、碣石、殉洲、海门、上川岛、甲子,海南白马井、三亚、清澜、新村。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