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Loph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鮟鱇目 |
科名 | Lophiidae |
科中文名 | 鮟鱇科 |
学名 | Lophius litulon (Jordan, 1902) |
中文名 | 黄鱿鲸 |
引证 | Lophius litulon 张春霖, 1955; Lophiom us litulon Jordan (in Jordan et Sindo, 1902); Lophius litulon Caruso, 1983; Lophiornus laticephalus Tanaka, 1918; |
形态描述 | 背鳍V1, 9~10;臀鳍8~11;胸鳍22~23;腹鳍5;尾鳍8。 体长为体高4.5~8.5倍,为体宽1.8~2.3倍,为头长1.8~3.3倍。头长为吻长1.9~3.6倍,为眼径4.9~10.8倍。 头、体其平扁,头部圆盘形,躯干部粗短,圆锥形。尾柄短,尾柄长为尾柄高1.4~2.1倍。吻宽阔,平扁,背面无大凹窝。头部有不少棘突,顶骨棘长大;方骨具上、下2棘;间鳃盖骨具1棘;关节骨具1棘;肩棘不分叉,上有2~3小棘。额峙上无明显突起。眼较小,位于头背方,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眼间隔宽,稍凹,眼间隔宽为眼径2.3~3.2倍。鼻突起突出,位于吻端,鼻孔2个,开口在囊状鼻突起的前后端。11宽大,前上位,下颌突出,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PR7骨及舌上均具尖形齿,能倒伏,下颌具I~2行齿。鳃孔宽大,位于胸鳍基下缘后方。鳃3对,完整,鳃丝发达,无鳃耙。具伪鳃脊椎骨26~27 体裸露无鳞。头、体上方、两颌周缘均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皮质突起。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6鳍棘,前3鳍棘细长,后3鳍棘细短,第一鳍棘细竿状,体长为第一鳍棘长5.7~7.9倍,后压时可达蝶耳骨棘至顶骨棘,皮穗状拟饵体呈叶片状;第二鳍棘细长,常稍长于第一鳍棘,后压时可达顶骨棘至上耳骨棘;第三鳍棘中长;第四至第六鳍棘短。第二背鳍位于尾部。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后于第二背鳍起点。胸鳍宽阔,侧位,圆形,辐状骨2块,在鳍基形成假臂状构造,埋于皮下。腹鳍短小,喉位。尾鳍近截形。 体背方紫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尾鳍黑色;胸鳍背面褐色,腹面白色,鳍末端深色。腹鳍白色。口底前部黄色。 |
生物学描述 | 黄鮟鱇为近海底层鱼类,行动迟缓,常甸甸于海底。口大,胃大,食量亦大,有时能摄取与其体重约相等的鱼、虾类。因能发出似老人咳嗽的声音,故不少地方俗称为“老头鱼”。黄渤海有一定产量。肉味美,尤以冬季的肉更为鲜美,干制品也甚受欢迎。体长一般在200~300 nun左右,最大的据称可达1. 5 m (Masuda et al. 1984)。 |
分布信息 | 中国产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32尾,体长36.5~441. 0 mm,采自山东烟台、青岛,江苏连云港、吕测,上海,浙江宁波、北鹿、沈家门、葫芦岛、大陈岛及广东闸坡。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