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Eleotridae |
科中文名 | 塘鳢科 |
学名 | Bostrychus sinensis Lacepede, 1801 |
中文名 | 乌塘鳢 |
引证 | Philypnus sinensis Richardson, 1846; Eleotris (Bostrychus) sinensis Rendahl, 1924; Bostrichthys sinensis Gill, 1860; Eleotris sinensis Gunther, 1861; Bostrychus sinensis Lacepede, 1801; Eleotris (Philypnus) sinensis Peters, 1880; |
俗名 | 中华乌塘鳢;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0~11;臀鳍I-9~10;胸鳍17~18;腹鳍I-5;尾鳍18~20。纵列鳞120~140;横列鳞35~50;背鳍前鳞60~70。鳃耙3~4+10~11。椎骨27枚。 体长为体高4.3~6.4倍,为头长3.4~3.9倍。头长为吻长3.6~4.6倍,为眼径6.4~8.1倍,为眼间隔2.8~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5~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大于头高,短于头长;具7个感觉管孔(A', B, C, D, E, F, G)。颊部微凸,有2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吻短钝,宽圆,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2~1.3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下具4~5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375)。眼间隔宽平或稍圆凸,无细锯齿,为眼径的1.6~1.9倍。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悬垂于上唇上方;后鼻孔小,圆形,有粗短鼻管,紧靠眼前缘上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或下颌稍突出。上颌骨颇长,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内列齿较粗壮,排列呈宽齿带,犁骨有小型锥状齿,排列呈半卵圆形齿丛。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鳃盖上方具5个感觉管孔(H, 1, J,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5个感觉管孔(M', N, 0, P, Q')(图375)。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尖短,侧扁,内侧缘有细刺突。 头部及体均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远;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具6鳍棘,较低,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的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较短,其余鳍条向后逐渐增长,后部鳍条最长,约为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四至第五鳍条下方,前部鳍条较短,后部鳍条最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几乎等于眼后头长,后端超越腹鳍,但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短,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褐色或具暗褐色斑纹,背侧深色,腹部浅色,第一背鳍褐色,中央有一条浅色纵带;第二背鳍有6~7条暗褐色纵带。尾鳍有多条暗色横纹,基部上方有一个带有白边的大型黑色眼状斑。 |
生物学描述 | 乌塘鳢为近岸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咸、淡水水域的中低潮区及红树林区的潮沟里,退潮时会躲藏在泥滩的孔隙或石缝中。对盐度变化的耐受力很强。夜行性鱼类。也进入淡水,喜欢在石缝中营穴居生活和繁殖。性凶猛,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性成熟早,1龄个体可达初次性成熟,雌鱼性成熟最小个体全长为 85mm,体重25g。怀卵量较少,1~3龄鱼怀卵量为1万~3万粒。生殖期为每年4~9月。南方较早,北方稍迟。洞穴产卵,产卵场一般水质清澈,有流水。产卵时间一般在夜间。成熟卵浅黄色,圆球形。为沉黏性卵,卵膜厚,不透明,卵径为0.8~1.05mm,无油球。受精卵吸水膨胀,呈椭圆形(直径为3.1~3.3mm),卵膜一端有一丛20~40条黏着丝,借助于卵黏于附着物上。受精卵在2.95‰~42.93‰盐度的海水中均能孵化,但孵化率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故以10‰~20‰的盐度为宜。受精卵在水温为26~28℃时经过4天孵出,23~25℃时7天孵出,初孵仔鱼全长约4.15mm,有趋光性,仔鱼摄食轮虫。水温27.5~28℃时,13日龄出现稚鱼,20天的稚鱼可摄食挠足类,29~32日龄出现幼鱼,35~40日龄全部变态为幼鱼(全长22~25mm), 45天的幼鱼可食碎贝肉。生长快,幼鱼经70天饲养后全长达46mm。一年中以6~10月其生长最快,12月至翌年3月的越冬期内停止生长。一般体长为100~150mm,大者体长可达200mm,重达104g,为塘鳢中较大型的种类。肉质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价值高,有滋补功效,属于上品鱼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名贵食用鱼之一。在福建、广东、海南岛沿岸较常见。乌塘鳢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在长江口及上海地区接近分布的北限,数量较少。天然产量虽不高,但颇常见,可作为养殖品种, 有开发价值。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渔民利用自然苗种进行养殖,效益明显,现已普遍推广。 |
分布信息 | 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波利尼西亚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江苏赣榆为分布的北限;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62尾;体长54~165mm。采自上海:崇明;江苏:赣榆,连云港高公岛,陈家港,吕四;浙江:温州,瑞安;福建:福鼎,宁德,福州,厦门,漳州,诏安;广东:东莞,宝安,斗门,珠海,湛江;海南:海口;台湾:将军溪。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