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Eleotridae |
科中文名 | 塘鳢科 |
学名 | Eleotris acanthopoma Bleeker, 1853 |
中文名 | 刺盖塘鳢 |
引证 | Eleotris acanthopomus Bleeker, 1853a; Eleotris acanthopoma ha inanensis 伍汉霖, 1991; |
俗名 | 海南刺盖塘鳢;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9;臀鳍I-8~9;胸鳍14~16;腹鳍I-5;尾鳍7+16+8。纵列鳞47~53;横列鳞13~15;背鳍前鳞31~38。鳃耙2+5。 体长为体高3.9~4.6倍,为头长2.8~3.4倍。头长为吻长3.8~4.8倍,为眼径4.2~5.7倍,为眼间隔3.2~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2.1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中大,前部宽钝,较低,略平扁,后部隆起,稍高而侧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钝,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0~1.4倍。眼较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约为眼径的1.6倍。眼下颊部具L1~L5共5条横行感觉乳突线;L2(第二)、L4(第四)横行感觉乳突线向下延伸,穿越颊部中央L8的纵行感觉乳突线(图377)。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稍远: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上方。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处。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内列齿较粗壮;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腹面延伸至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中部有1弯向前下方的小棘。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尖长。 体被弱栉鳞,头部、项部、胸鳍基部和腹部被圆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后端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短,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一至第二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约等于吻后头长,向后几乎伸达肛门。腹鳍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色,背侧深色,腹部浅色,体侧无条纹及斑块,头部自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及颊部自眼后至前鳃盖骨各有1条黑色条纹,有时条纹不清晰。颊部及鳃盖部常不规则地散布若干个黑色小圆点。颏部及鳃盖灰黑色。背鳍、臀鳍和尾鳍灰黑色,均有由黑色点列形成的条纹多行;腹鳍和胸鳍浅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刺盖塘鳢为暖水性淡水小型底栖鱼类,多栖息在泥质底面上。生活于江、河下游及河口水域。大多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可肉食性,成鱼摄食小鱼、小虾、蟹等。产量少,供食用。体长56~88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海南(文教河水系、万泉河水系、龙首河水系)、台湾; 日本,印度尼西亚。;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2尾;体长56~128mm。采自海南的万泉河水系:琼海朝阳,嘉积;文教河水系:文昌;龙首河水系:万宁和乐,后安。台湾:淡水河。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