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Eleotridae |
科中文名 | 塘鳢科 |
学名 | Eleotris melanosoma Bleeker, 1852 |
中文名 | 黑体塘鳢 |
引证 | Eleotris hainanensis Chen(陈兼善), 1933; Eleotris fortis Tanaka, 1912; Eleotris pisonis oxycephala melanosoma Tomiyama, 1936; Eleotris fasciatus Chen(郑昭仁), 1964; Eleotris melanosoma Bleeker, 1852c; Eleotris oxycephala (nec Temminck and Schlegel) Chen(陈兼善), 1953; |
俗名 | 黑塘鳢; 条纹塘鳢; 壮体塘鳢;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9 ;臀鳍I-8~9;胸鳍16~18;腹鳍I-5;尾鳍3+19+2。纵列鳞42~52;横列鳞12~18;背鳍前鳞34~43。鳃耙2~3+8~9。椎骨25枚。 体长为体高3.7~5.0倍,为头长3.3~3.9倍。头长为吻长4.6~5.9倍,为眼径5.9~7.8倍,为眼间隔3.3~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2.0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长。头中大,前部圆钝,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大于头高。吻短钝,稍突出,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2~1.7倍。眼中大,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为眼径的1.4~2.4倍。眼下颊部具L1~L5共5条横行感觉乳突线;L2(第二)、L3(第三)与L4(第四)横行感觉乳突线向下延伸,穿越颊部中央L8的纵行感觉乳突线(图379)。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内列齿较粗壮;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平截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的下方。前鳃盖骨后缘中部有1弯向前下方的小棘。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尖长。 体被栉鳞,头部、项部、胸鳍基部和腹部被圆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后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长于第一背鳍基,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二至第三鳍条下方。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稍长于吻后头长,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色,背侧深色,腹部浅色,头侧自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及颊部自眼后至前鳃盖骨有时各有1黑色线纹,有时无。胸鳍基部上方常具1个黑色斑块。腹鳍淡色。背鳍、臀鳍、尾鳍灰褐色,各有多条由黑色点列组成的条纹。 |
生物学描述 | 黑体塘鳢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河川下游的底层及河口区咸、淡水水域,也偶入淡水水域。喜欢栖息于泥沙、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摄食小鱼、小虾、水蚯蚓、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甲壳类。夜行性,白天多隐藏于石块、枯枝等沉积物中栖息。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亲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直至幼鱼孵化为止。生长快,不常见,无经济价值。体长90~100mm,大者可达13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珠江水系、海南、台湾、香港; 日本,菲律宾;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32尾;体长3l~98mm。采自珠江水系:广东广州,新会银洲湖,斗门白藤湖,珠江三角洲;广西合浦。韩江水系:澄海东里,汕头。海南南渡江水系:海口;万泉河水系:琼海乐城;昌化江水系:昌江昌城。台湾:台南。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