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Eleotridae |
科中文名 | 塘鳢科 |
学名 | 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5 |
中文名 | 尖头塘鳢 |
引证 | Eleotris cantherius Richardson, 1846; Eleotris balia Jordan and Seale, 1905b; 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5; Eleotris pisonis oxycephala Tomiyama, 1936; |
俗名 | 锐头塘鳢;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9;臀鳍I-8~9;胸鳍14~16;腹鳍I-5;尾鳍3+16+3。纵列鳞47~52;横列鳞15~17;背鳍前鳞31~45。椎骨25枚。 体长为体高3.7~5.9倍,为头长2.8~3.3倍。头长为吻长4.0~4.3倍,为眼径6.9~7.9倍,为眼间隔3.3~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浅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稍大于头高。吻短而圆钝,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5~1.8倍。眼小,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平,为眼径的1.8~2.3倍。眼下颊部具L1~L5共5条横行感觉乳突线;L1~L5各横行感觉乳突线均不向下延伸,止于颊部中央L8的纵行感觉乳突线上;从颏部沿前鳃盖骨下缘排列的感觉乳突线不分出横向行(图380)。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距颇远: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接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中大,亚前位,斜裂。下颌突出,长于上领。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为绒毛状齿带,内列齿较粗壮;犁骨和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前鳃盖骨下方。颊部圆突。前鳃盖骨后缘中部有1弯向前下方的小棘。峡部宽大,鳃盖膜发达,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小,颗粒状突起。肛门位于两个背鳍之 间的下方,后方有1生殖乳突。 颊部及鳃盖部被小圆鳞,在第一背鳍前方被中大圆鳞,体后部被栉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鳍条中部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最后面的鳍棘平放时后端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的第二至第三鳍条下方,鳍条末端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扇形,中侧位,其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较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鱼体为棕黄带微灰色;体侧自鳃盖至尾鳍基隐具1条黑色纵带及不规则的云状小黑斑;头部青灰色,自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有1黑色条纹,颊部自眼后至前鳃盖骨也有1黑色细纹,鳃盖膜、峡部及颊部下方有20余个青色小亮点。胸鳍棕黄色,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个小黑斑。背鳍、腹鳍和臀鳍为灰色,上有数纵列黑色点列,尾鳍灰色,散布白色小点,边缘浅棕黄色;生殖乳突为红棕色。 |
生物学描述 | 尖头塘鳢为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河川和河沟的底层。游泳力较弱。摄食小鱼、沼虾、淡水壳菜、蚬、蠕虫及其他水生动物。生殖期停食。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1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为7~9月。多在背风的湖湾内及近岸浅水处洞穴内产卵。亲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直至幼鱼孵化为止。生长快,为塘鳢中较大型的种类。肉味美,属于上品鱼类,可供食用。南方的各河川中颇常见。体长170~190mm,大者可达210mm。 |
分布信息 | 日本。;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瓯江、灵江、交溪、闽江水系、木兰溪、晋江、九龙江、汀江、珠江等水系、海南、台湾、香港;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82尾;体长44~190mm。采自山东:烟台。长江水系:江苏常熟望虞河口;上海市郊。钱塘江水系:浙江杭州,桐庐,富阳。浙江其他水系:温州,天台,海门,临海,嵊县,宁波,郸县,奉化。闽江水系:福建福州,漳州,建瓯。珠江水系:广东珠江口,广州,江门,南海,肇庆,英德;广西龙州,桂平。海南南渡江水系:海口;万泉河水系:琼海嘉积,朝阳;太阳河水系:万宁后安;陵水河水系:陵水;昌化江水系:昌江昌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