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1860) |
中文名 | 须鳗虾虎鱼 |
引证 | Taenioides cirratus Mori, 1952; Taenioides gracilis cirratus 原田五十吉, 1943; Amblyopus cirratus Blyth, 1860; |
俗名 | 灰盲条鱼; 须拟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39~43;臀鳍I-37~44;胸鳍16~18:腹鳍I-5;尾鳍15~16。椎骨29枚。 体长为体高13.5~18.5倍,为头长7.1~8.1倍。头长为吻长3.8~4.7倍,为眼间隔4.8~7.0倍。 体很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略呈鳗形;背缘、腹缘几乎平直,近尾端渐细小。头宽短,亚圆筒形,无感觉管孔,头长小于腹鳍基底后缘至肛门的距离,有多行感觉乳突线,自眼后向前、后方辐射,感觉乳突也见于颊部、鳃盖部和吻侧;颊部还具3条垂直的感觉乳突线(图558)。吻圆钝,背面中央有2条感觉乳突线。眼退化,隐于皮下。眼间隔宽,稍圆突,小于或等于吻长。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位于三角形突起的端部;后鼻孔较大,圆形,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宽短,上位,近似垂直。下颌及颏部显著突出,下侧有水平状感觉乳突线一纵行。具许多外露的大犬齿;上、下颌外行齿扩大,尖端平直,前方齿呈犬齿状,排列稀疏;上颌外行齿每侧5~6个;下颌的每侧4个;内行齿多行,成绒毛状齿带;下颌缝合部后方无犬齿。舌游离,前端圆形。头部腹面两侧有3对扁须,最前面的一对最细。鳃孔中大,下侧位,位于胸鳍基部前方。鳃盖上方无凹陷,亦无感觉管孔;前鳃盖骨后缘无感觉管孔(图558)。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裸露无鳞。体侧有26~28个乳突状黏液孔。 背鳍1个,鳍棘部与鳍条部连续,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有6鳍棘,鳍棘与鳍条均埋于皮膜中,后端具一缺刻,与尾鳍不连,第六鳍棘与第五及第一鳍条均有稍大距离。臀鳍和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基部长,起点在背鳍第一或第二鳍条的下方,埋于皮膜中,后端有一缺刻,不与尾鳍相连。胸鳍短而圆,约为头长的1/3。腹鳍颇长,左、右腹鳍愈合成一漏斗状吸盘,后缘完整。尾鳍尖长。 体呈红色带蓝灰色,腹部浅色。尾鳍黑色,其余各鳍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须鳗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沙岸、港湾、红树林、湿地或河口咸、淡水水域及泥质近海滩涂上。常隐于洞穴内。杂食性,以有机碎屑、小鱼、虾等为食。体长130~160mm,大者达25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东海(中国近海)、台湾沿岸、南海(中国近海); 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印度洋北部。;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1尾;体长76.0~223.0mm。采自江苏:洪泽湖,江阴,启东吕四、寅阳,无锡太湖,苏州,太仓浏河。浙江:镇海。福建:厦门集美。广东:江门,湛江。海南:海口,万宁和乐,府城河段,白沙门,莺歌海,琼海乐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