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Acanthogobius luridus Ni et Wu, 1985 |
中文名 | 棕刺虾虎鱼 |
引证 | Acanthogobius luridus Iwata and Jeon, 1987; |
形态描述 | 背鳍Ⅷ,I-10~11;臀鳍I-9~10;胸鳍19~20;腹鳍I-5;尾鳍19~20。纵列鳞34~37;横列鳞9~10;背鳍前鳞13-15。鳃耙2~3+8~9。椎骨32枚。 体长为体高的4.6~6.3倍,为头长的3.5~4.1倍。头长为吻长的3.1~3.8倍,为眼径的5.1~5.4倍,为眼间隔的7.8~9.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3倍。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雄鱼头部圆钝,稍平扁;雌鱼头部较尖,略侧扁,背部稍隆起。颊部凸出。吻尖突,颇长,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狭窄,稍内凹,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缘。口中大,前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尖锐,各具齿2行,无犬齿,排列呈带状,外行齿均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近截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胸鳍基的下方。峡部狭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弱栉鳞,头部除在项部和鳃盖上部被鳞外,其余的均裸露无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项部的圆鳞向前延伸至眼后方。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二、第三鳍棘最长,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中部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3,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下侧位,鳍长大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基部长小于腹鳍全长的一半,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其膜盖发达,边缘呈细锯齿状。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灰褐色,背部色较深,腹部浅色,体侧隐具6~7个暗色斑块。背鳍灰色,第一背鳍端部浅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灰色,尾鳍黄褐色,具6~7条由黑褐色小点构成的横纹。头部和背侧每个鳞的后缘为暗黑色。 |
生物学描述 | 棕刺虾虎鱼为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浅海和河口咸、淡水域。生殖期为5~6月,怀卵量5418~5703粒,相对怀卵量为1500~1800粒/g。体长60~80mm。数量极少,属稀有种类,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 |
分布信息 | 黄海、东海、南海(中国近海); 朝鲜西海岸;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7尾;体长48~67mm。采自江苏:海门,长江口北支;上海:崇明;广东:东莞太平;海南:海口。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