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Acanthogobius ommaturus Richardson, 1845 |
中文名 | 斑尾刺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ommaturus Richardson, 1845; Gobius hasta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5; |
俗名 | 斑尾复虾虎鱼(朱元鼎、伍汉霖,1963); 长身鳖(邵广昭等,l99l); 矛尾复虾虎鱼(朱元鼎、伍汉霖,1963);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82尾;体长26~328mm。采自辽宁:大连;山东:烟台,青岛;江苏:连云港竹岛,如东掘港,南通,长江口北支,吕四,启东寅阳,启东盐场;上海:吴淞口,闽行,奉贤,青浦淀山湖,南汇泥城,崇明;浙江:岱山,坎门,蚂蚁岛,洞头;福建:福鼎,宁德,福州马尾,闽候尚干,莆田涵江,厦门集美,平潭,福安,东山,台湾浅滩;广东:汕尾,广海,湛江;广西:钦州;海南:海口。 背鳍IX~X, 19~22;臀鳍15~18;胸鳍20~22;腹鳍I-5;尾鳍16~17。纵列鳞57~67;横列鳞16~20;背鳍前鳞27~30。鳃耙3~4+8~9。 体长为体高5.8~9.3倍,为头长3.4~5.9倍。头长为吻长2.7~3.4倍,为眼径4.5~7.4倍,为眼间隔5.6~8.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2.5倍。 体延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而细;尾柄粗短。头宽大,稍平扁,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图387)。颊部有3条感觉乳突线。吻较长,圆钝。眼小,上侧位,眼下具1条斜向上唇的感觉乳突线(图387)。眼间隔平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后鼻孔小而圆。口大,前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颌具尖细齿1~2行,下颌齿2~3行。犁骨、腭 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舌大,游离,前端近截形。颏部有一长方形皮突,后缘微凹。鳃孔宽大。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o')(图387)。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的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基底短,后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长,后部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第五鳍条基的下方,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形,等于或小于吻后头长。腹鳍小,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吸盘。尾鳍尖长,等于或稍小于头长。 体呈淡黄褐色,中小个体体侧常具数个黑色斑块。背侧淡褐色。头部有不规则暗色斑纹。颊部下缘淡色;第一背鳍淡黄色,上缘橘黄色;第二背鳍有3~5纵行黑色点纹。臀鳍浅色,下缘橘黄色。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前下缘橘黄色,基部有1个暗色斑块,后方有白色半月形条纹。较大个体暗斑不明显。 |
生物学描述 | 斑尾刺虾虎鱼为暖温性近岸底层中大型虾虎鱼类,生活于沿海、港湾及河口咸、淡水交混处,也进入淡水。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泥沙的水域。多穴居。性凶猛,摄食各种幼鱼、虾、蟹和小型软体动物。1龄鱼即可达性成熟,每年3~4月在Y形管状洞穴中产卵,体长220~250mm,其怀卵量1.5万~2.8万粒,卵沉性,黏着于洞壁或泥沙上。产卵后亲鱼大部分死亡,少数个体可继续存活。由于斑尾刺虾虎鱼喜大量吞食虾类,在虾类和鱼类养殖场中被视为敌害之一,必须严防此鱼混入虾塘、鱼池。为进一步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彻底清除它。清除的时间以3月下旬亲鱼产卵之前,或者5月中旬以后仔鱼孵化并已离开产卵室之际以毒杀为宜。清除方法,可在对虾养殖开始前用1~2ppm鱼藤酮含量为6.5%的鱼藤精清洗池塘,在养殖期间,用板罾或延绳钓钩诱捕,也颇有效。体长一般为200~250mm,体重150~200g,最大个体全长可达500mm,重450~500g。个体大,生长较快,虾池中的个体当年可长至200mm以上。肉味美,可供食用。江苏、浙江沿岸有一定的产量,具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沿海有的地方已开始进行养殖。 |
分布信息 | 朝鲜半岛,日本; 中国沿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