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Acanthogobius stigmothonus Richardson, 1845 |
中文名 | 斑鳍刺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stigmothonus Richardson, 1845; Gobius stigmothonus Günther, 1861; Gobius stigmothonus Richardson, 1846;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1尾;体长98~142mm。采自广西:钦州;海南:海口。 背鳍IX,I-13~14 ;臀鳍I-11;胸鳍19~20;腹鳍I-5;尾鳍2+15+3。纵列鳞49~55;横列鳞16~18;背鳍前鳞22~26。鳃耙3+8。 体长为体高的5.3~6.1倍,为头长的3.4~3.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1倍,为眼径的5.6~5.9倍,为眼间隔的6.4~8.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4倍。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圆钝,略平扁,背部稍隆起。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颊部凸出。眼下缘有1条斜向前下方的感觉乳突线,颊部下方自上颌后部至前鳃盖骨具3条感觉乳突线(图388)。吻圆钝,颇长,吻长为眼径的1.9~2.1倍。眼小,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稍狭窄,平坦或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分离,但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于吻部前方的1/3处;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位于吻的中部眼的前方。口中大,前下位,斜裂,上领长于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尖锐,锥形,上颌齿较大,交错排列为2行,后部仅为1行;下颌齿较小,前部有4~5行,两侧2~3行,后部1行,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行齿均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颇厚,发达。舌宽阔,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胸鳍基部下方。前鳃盖骨与鳃盖骨边缘光滑。鳃盖骨上方有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 O')(图388)。峡部颇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粗短。 体被小型弱栉鳞,项部、胸部与腹部密被更小的圆鳞,颊部中部与鳃盖上部亦有小圆鳞,项部的圆鳞向前延伸至眼后方。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稍低,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二和第三鳍棘最长,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中部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3,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二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下侧位,鳍长稍小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长圆形,基部长小于腹鳍全长的一半,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膜盖边缘内凹,呈细锯齿状。尾鳍长圆形,后缘稍钝尖,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扁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淡黄色,背部色较深,鳞片大多均有暗色斑点。体侧有1纵列不规则的大型黑色斑块,最后一个黑色云状斑位于尾鳍基部。第一背鳍有暗色小斑点3纵行,后部在第四至第七鳍棘间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有暗色小斑点5纵行。尾鳍有波状横纹7条。胸鳍基底近上端处有1个暗色圆斑。 |
生物学描述 | 斑鳍刺虾虎鱼为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生活于浅海岩礁区海域。摄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鱼等。较常见,可供食用。体长110~160mm。 |
分布信息 | 中国南部沿海。为中国特有种(endemic to China);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