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Callogobius tanegasimae (Snyder, 1908) |
中文名 | 种子岛美虾虎鱼 |
引证 | Doryptena tnegasimae Snyder, 1908; Callogobius. Tanegasimae Akihito et al., 1988; |
俗名 | 神岛硬皮虾虎;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4;臀鳍I-12;胸鳍17~18;腹鳍I-5。纵列鳞65~70;横列鳞18~19;背鳍前鳞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7.3~8.2倍,为头长的4.8~5.3倍。头长为眼径的4.2~4.4倍,为眼间隔的6.0~8.0倍。 体颇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高颇低。头略低平,头部具4个感觉管孔(B',D, F, G),颊部具4条横列的皮嵴突起(第四条皮嵴突起分为2段)和2条水平状(纵向)皮嵴突起(图423)。吻短钝,吻长略长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位于体的前半部。眼间隔狭窄鼻孔每侧2个,分离。口小,斜裂,前上位,几近垂直。下颌突出。上颌骨后端不伸达眼前缘下方。上颌齿3~4行,下颌齿4~5行;上、下颌齿外行前部齿扩大。唇略厚。舌前端圆形。鳃孔小,鳃盖上方具1个感觉管孔(H'),前鳃盖骨无感觉管孔(图423)。颊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 体前部被小型圆鳞,后部被栉鳞,鳞片较大。背部自第一背鳍起无背鳍前鳞。吻部、颊部及鳃盖部,以及颏部具许多嵴状感觉乳突及感觉管开孔。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略低于体高,第一及第二鳍棘最长,略大于体高,其后鳍棘依次渐短;第二背鳍及臀鳍高于第一背鳍,后部鳍条较长。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向后不伸达尾鳍基。胸鳍较长,长椭圆形,向后不伸达肛门。腹鳍略小,具愈合膜与膜盖,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大而尖长,矛状,约等于头长的1.8倍。 体呈棕褐色,体侧隐具3个黑褐色大横斑,向下仅伸达体的中部:第一个横斑在第一背鳍基部下方;第二条、第三条横斑在第二背鳍基部的前、后下方。眼前缘至吻端具一条黑褐色纹。尾柄部有一条浅弧形黑带。头部嵴状感觉乳突为黑色。各鳍深褐色,两个背鳍及臀鳍具黑色点纹多行。胸鳍近基部上方具一水平状的黑褐色斑块,其余部分具多行点纹。尾鳍具深色横纹多条。 |
生物学描述 | 种子岛美虾虎鱼为暖水性淡水底层小型鱼类。在台湾,目前只见于东北部溪河的河口水域中,也是唯一栖息在河口水域中的美虾虎鱼类。白天大多躲藏在沙泥底质的洞穴中,夜晚才出来觅食,是夜行性河口区鱼种。摄食小型鱼、虾和蟹类。体长一般为30~60mm,大者达80mm。无食用价值。 |
分布信息 | 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北部。; 台湾; |
分类学讨论 | [种子岛美虾虎鱼由陈义雄、方力行于1999年在台湾采获。我们未采到种子岛美虾虎鱼的标本,以上描述依日本宫内厅生物学御研究所的标本及摘自文献(陈义雄、方力行,1999;Akihito et al., 1988, 1993, 2000a, 2002)]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