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Chaenogobius gulosus (Sauvage, 1882) |
中文名 | 大口裸头虾虎鱼 |
引证 | Chasmichthys gulosus Chen(陈兼善), 1934; Chaenogobius gulosus 明仁等, 2000; Saccostoma gulosus Sauvage (ex Guichenot, 1882); |
俗名 | 大口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0~11;臀鳍I-8~9;胸鳍7+14~16;腹鳍I-5;尾鳍16。纵列鳞85~87;横列鳞31~35;背鳍前鳞28。鳃耙3+10。椎骨33枚。 体长为体高5.2~5.8倍,为头长3.0~3.1倍。头长为吻长3.2~3.3倍,为眼径4.8~5.4倍,为眼间隔4.1~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6~1.7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稍隆起,腹缘较平直;尾柄颇高。头中大,前部略平扁,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图424)。颊部稍凸,一般具1条眼下感觉乳突线,3条水平状的纵行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424)。吻较长,钝圆。眼中大,背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大于眼径,平坦。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呈短管状,末端稍膨大,似喇叭口状;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方。略呈水平状。口大,前位,斜裂。上颌略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后缘的后方。上、下颌齿细弱,两颌前部各具齿3~4行,交错排列成狭带状,后半部无齿。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厚,上唇较为发达。舌甚宽,游离,前端凹入。颏部常具一皮质突起,后缘有一横沟。鳃孔颇小,侧位。鳃盖骨上方具1个感觉管孔(H'),前鳃盖骨后缘无感觉管孔(图424)。峡部颇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盖条5根。鳃耙细弱而短。 体被细小圆鳞,胸部及腹部之鳞片甚小,几乎埋于皮下。吻部无鳞,项部具背鳍前鳞。前鳃盖骨上方具小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软弱,第二、第三鳍棘较长,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稍高,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其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二、第三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上部有6~7枚鳍条游离,呈丝状,各鳍条又分为2分支。腹鳍短,圆盘状,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的一半,腹鳍棘的基部不呈指状膨大,起点位于胸鳍基前下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后缘凹入。尾鳍圆形。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雌鱼生殖乳突呈钝三角形。 头、体呈暗褐色,喉部及腹部色浅。头部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尤以颊部较为明显。体侧有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多排成横列状,有时呈现为9~11条不连续的白色横带,正中具白色小点约30个。背鳍暗色,具白色边缘,第一背鳍有2条不清晰的暗色纵带,第六鳍棘后缘的鳍膜为黑色;第二背鳍有3行暗色纵带。臀鳍、尾鳍暗色,亦具浅色边缘。胸鳍、腹鳍浅色,无黑色斑点。尾鳍几乎全为黑色,边缘白色,基部具1个大黑斑。 |
生物学描述 | 大口裸头虾虎鱼为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有岩礁的沿岸海域,不常见,无食用价值。体长100~120mm。 |
分布信息 | 朝鲜半岛,日本。; 分布于渤海、黄海(中国近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4尾;体长32.3~103.7mm。采自山东:青岛。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