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Richardson, 1844 |
中文名 | 矛尾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stigmatias Gunther, 1861;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Richardson, 1844; Gobius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Wu(伍献文), 1931; |
俗名 | 尖尾虾虎鱼; 矛尾虾虎鱼; 矛尾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II, I-21~23;臀鳍I-18~19;胸鳍21~24;腹鳍I-5;尾鳍17~21。纵列鳞42~50;横列鳞12~15;背鳍前鳞21~26。鳃耙4~5+9~13。椎骨40枚。 体长为体高6.5~8.9倍,为头长3.8~5.0倍。头长为吻长3.0~3.8倍,为眼径4.8~8.0倍,为眼间隔4.6~6.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3~3.0倍。 体颇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较平直。头宽扁。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图425)。颊部有4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425)。吻圆钝。眼较小,上侧位。眼间隔平坦,等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后鼻孔为小圆孔。口大,前位,稍斜裂。下颌稍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上、下颌各具2行尖形齿,外行齿较大,呈犬齿状,内弯。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发达。舌宽大,游离,前端圆形。颏部有短小触须3~4对。鳃孔大,向前伸达眼后缘。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M', N')(图425)。峡部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细长,长针状。 体被圆鳞,后部鳞较大;头部仅吻部无鳞,体其余部分被小圆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的后上方,鳍棘较短,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基底长,其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基的下方,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等于或稍短于头长,不伸达肛门。位于鳃盖内的肩带内缘有2个长舌形(或长指状)的肉质皮瓣。腹鳍中大,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尖长,大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体呈灰褐色,头部和背部有不规则暗色斑纹;第一背鳍第5~8鳍棘之间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有3~4纵行暗色斑点。胸鳍具暗色斑纹。臀鳍、腹鳍淡色。尾鳍有4~5行暗色横纹。 |
生物学描述 | 矛尾虾虎鱼为暖温性近岸小型底栖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滩涂淤泥底质水域,以及水深60~90m处的砂泥底质海区,也进入江、河下游淡水水体中。摄食挠足类、多毛类、虾类等底栖动物。体长180~22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中国沿海; 朝鲜半岛,日本。;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3尾;体长57.0~210.Omm。采自辽宁:大连。江苏:海州湾,连云港,长江口北支,吕四,如东。上海:吴淞,金山嘴,南汇,淀山湖。浙江:龙江,坎门,蚂蚁岛,舟山沈家门,岱山,奉化湖头渡,温岭石塘,海盐。福建:三沙,沙埕,福州马尾,平潭,厦门,龙海石码。广东:饶平黄岗,汕头,汕尾,中山横门,番禺,珠海香洲,阳江,闸坡,湛江。海南:新村。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