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Eutaeniichthys gilli Jordan et Snyder, 1901 |
中文名 | 带虾虎鱼 |
引证 | Eutaeniichthys gilli Jordan and Snyder, 1901b;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0尾;体长23~43mm。采自辽宁:大东沟,庄河。江苏:海州湾,连云港。 背鳍III, 17~18;臀鳍I-11~12;胸鳍14~16;腹鳍I-5;尾鳍16~17。鳃耙0~1+4~5。椎骨39枚。 体长为体高9.3~11.3倍,为头长5.6~7.2倍。头长为吻长5.2~6.3倍,为眼径5.3~6.1倍,为眼间隔7.1~8.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2.0倍。 体颇细长,呈细竿状,前部几乎呈圆柱形,后部侧扁;尾柄短。头短小,稍侧扁,头部无任何感觉管及感觉管孔。两颊不凸出,具3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图437)。吻较短,前端钝圆,突出于上唇前方。眼小,高位,眼径几乎与吻长相等,沿眼后缘具1条弧形感觉乳突线。眼间隔窄,小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呈一短管状,垂直于上唇;后鼻孔稍大,位于眼前方。口小,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下颌齿极细小,稍弯曲。唇较厚。舌较宽,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大,侧位。鳃盖骨和前鳃盖骨后缘光滑,无棘。鳃盖上方及前鳃盖骨后缘无感觉管孔(图437)。峡部宽。鳃耙不发达,呈细尖状突起。 体完全无鳞。 背鳍2个,分离,相距甚远;第一背鳍小而低,仅有3鳍棘,第二鳍棘最长,距第三鳍棘较远;第二背鳍较高,鳍基颇长,平放时,后部的鳍条接近尾鳍基。臀鳍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八鳍条基的下方,约与第二背鳍等高,基底短。胸鳍大,无游离鳍条,后端呈尖形。腹鳍约与胸鳍等长,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两鳍的分支鳍条均呈足趾状。尾鳍尖圆形。 体呈淡褐色或微黄色,背面有褐色小点聚成的不规则虫状条纹,从眼后方沿两侧正中各有1条有暗色或黑色小点聚集而成的纵带(有时中断为1纵列长形斑点),向后延伸至尾鳍后缘。第二背鳍各鳍条中部均有暗色小点,胸鳍基底上部具暗色点,其他各鳍色淡,无暗色花纹。 |
生物学描述 | 带虾虎鱼为冷温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有岩礁的沿岸海域及河口咸、淡水滩涂淤泥底质水域。体长50~6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渤海、黄海(中国近海); 朝鲜半岛,日本;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