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Hemigobius hoevenii (Sleeker, 1851) |
中文名 | 斜纹半虾虎鱼 |
引证 | Mugilogobius obliguifasciatus Wu and Ni(伍汉霖,倪勇), 1985; Hemigobius hoevenii Lim and Low, 1998; Gobius hoevenii Bleeker, 1851b; Tamanka sinensis Herre, 1935b; Stigmatogobius hoevenii Fowler, 1972; Vaimosa crassa Herre, 1945c; |
俗名 | 斜纹鲻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 ;臀鳍I-8;胸鳍17~18;腹鳍I-5;尾鳍2+15~16+3。纵列鳞36~38;横列鳞11~12;背鳍前鳞14~16。鳃耙3+9~10。 体长为体高的3.8~5.1倍,为头长的3.6~4.3倍。头长为吻长的3.5~3.8倍,为眼径的3.6~4.1倍,为眼间隔的2.5~3.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5倍。 体延长,前部粗壮,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较尖,稍平扁前端浅弧形,背部稍隆起。头部具4个感觉管孔(C, D,E, F)(图479)。颊部凸出,具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无放射状和“U”形感觉乳突线。吻宽圆,颇长,吻长约与眼径相等或大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前部背缘。眼间隔较宽平,稍内凹,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圆形,具1短管,悬垂于上唇边缘;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缘。口中大,前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或稍后。上、下颌齿细小,尖锐,各具齿2行,无犬齿,排列呈带状,外行齿均扩大;内行齿细小。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不明显,前端圆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前处.鳃盖上方及前鳃盖骨后缘均无感觉管孔(图479)。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前部被圆鳞,后部被中大栉鳞,鳃盖上方部分、胸鳍基、胸部和腹部及眼后项部被鳞,前部鳞片较大,眼后中间第一鳞片最大,约为眼径的2/3。颊部和吻部无鳞。项部的圆鳞向前延伸至眼后方。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一鳍棘较短,第二、第三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减短,平放时,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中部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其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下侧位,鳍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腹鳍膜盖的左、右两侧鳍棘和鳍条部相连的鳍膜连续,不内凹,不形成叶状突出;腹鳍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的1/2;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后缘稍凹。 液浸标本的头呈深灰色,体背灰色,腹部浅色。头部和鳃盖密具小点和黑斑,上、下唇缘黑色,项部浅灰色。体侧具6条黑色鞍状向前斜走的条纹:第一条自第一背鳍前方斜向鳃盖后上方,止于胸鳍腋部;第二条自第一背鳍中部斜向腹鳍;第三、第四条自第二背鳍前部和后部平行斜向肛门前上方和臀鳍起点上方;第五条自尾柄上方斜向臀鳍后上方;第六条自尾鳍基上方斜向尾柄中部下方。尾鳍基具1个大黑斑,黑斑中常有数个小白点。第一背鳍浅灰色,第四至第六鳍棘的鳍膜上具1个黑斑;第二背鳍灰色,边缘浅灰色。其余各鳍为浅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斜纹半虾虎鱼为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数量少,可供观赏,无经济价值。体长50~6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中国南部各河口区;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4尾;体长33~45mm。采自广东:饶平黄岗,海丰,汕尾,湛江。香港:新界。海南:海口秀英,莺歌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