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Mahidolia mystacina (Valenciennes, 1837) |
中文名 | 大口巨颌虾虎鱼 |
引证 | Mahidolia normani Smith and Koumans in Smith, 1932; Waitea mystacina Tomiyama, 1936; Gobius mystacinus Valenciennes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7; Mahidolia mystacina Yanagisawa, 1978; |
俗名 | 藩鳍鲨;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尾;体长32.1~48.0mm。采自台湾:澎湖,乌嵌。 背鳍VI, I-10;臀鳍I-9;胸鳍17;腹鳍I-5。纵列鳞33~34;横列鳞12~13;背鳍前鳞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为头长的3.0~3.1倍。头长为吻长的4.9~5.3倍,为眼径的4.0~4.3倍,为眼间隔的6.8~8.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1.8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颇大,圆钝,前部宽而平扁,背部稍隆起,头宽大于头高。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B', D, E, F, G)。颊部凸出,具3条垂直的感觉乳突线及2条颇长的水平状的纵行感觉乳突线(图489)。吻短而圆钝,吻长小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颇狭小,稍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接近上颌;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缘与前鼻孔之间的中部位置。口颇大,前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稍突出、雄鱼的上颌骨后端伸达前鳃盖骨中部,雌鱼的则伸达眼后缘下后方。上颌齿细小,尖锐,2~3行,排列稀疏,呈带状,外行具数个较大而向内弯曲的锥形齿;下颌具数列细齿。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盖骨上方有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感觉管及感觉管孔3个(M', N, O')。眼前下缘5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中有2条垂直的感觉乳突线向下延伸,超越颊部的第一和第二水平感觉乳突线的前方(图489)。鳃孔颇宽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峡部宽,左、右鳃盖膜相连,形成皮膜,跨越峡部,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前部被较小圆鳞,后部被较大栉鳞;头部裸露无鳞,项部背侧中央通常裸露无鳞或仅具数个背鳍前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一至第四鳍棘最长,平放时,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低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且等高,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几乎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无游离丝状鳍条,鳍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后缘伸越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约与头长相等。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浅灰色。体侧具6~7条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横带。鳃盖及胸鳍基部具褐色斑点。眼下方具1宽的灰色横线。第一背鳍灰色,后部鳍膜外缘常具黑色斑块;第二背鳍具3~4列黑褐色点纹。臀鳍灰色,外缘灰黑色。腹鳍灰黑色。尾鳍透明,散有细点或条状黑纹。 |
生物学描述 | 大口巨颌虾虎鱼为暖水性中、小型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泥质或砂砾质的海区。与枪虾营共生生活。体长50~60mm。 |
分布信息 | 日本琉球列岛,泰国,印度尼西亚,南非东岸等。; 分布于台湾;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