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Mugilogobius cavifrons (Weber, 1909) |
中文名 | 清尾鲻虾虎鱼 |
引证 | Tamanka tagala Herre, 1927; Glossogobius parvus Oshima, 1919; Gobius tagala Tomiyama, 1936; Gobius cavifrons Weber, 1909; Mugilogobius tagala 朱元鼎,伍汉霖, 1965; Ctenogobius tagala Fowler, 1972; Mugilogobius parvus 明仁等, 1993; Mugilogobius cavifrons 陈义雄,方力行, 1999; |
俗名 | 塔加拉鲻虾虎; 小鲻鲨;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尾;体长36.5mm。采自台湾:东港。 背鳍VI, I-8;臀鳍I-8;胸鳍17;腹鳍I-5;尾鳍21。纵列鳞44;横列鳞13;背鳍前鳞24。鳃耙3+3。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5.1倍,为头长3.8倍。头长为吻长4.2倍,为眼径4.1倍,为眼间隔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较平直;尾柄较短,近方形。头中大,稍宽,前部平扁,后部隆起。头颇大,稍宽,头部和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球形凸出,有3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491)。吻前端平扁,宽而圆钝,吻长几乎等于眼径。眼稍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下缘有1条浅弧形感觉乳突线,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491)。眼间隔宽,稍圆凸。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悬垂于上唇;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带状,外行齿稍大,无犬齿。唇发达。舌游离,前端内凹。鳃孔较窄,稍大于胸鳍基部,向前下方伸达鳃盖骨中部下方。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峡部宽,鳃盖膜 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有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弱栉鳞,前部鳞略小,后部鳞较大,鳃盖上半部被小圆鳞,项部自背鳍前至眼后上方被圆鳞。胸鳍基部、胸部和腹部均被圆鳞。吻部和颊部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均细弱,前方3鳍棘最长,不呈丝状延长,末端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低,基部长,前部鳍条较短,向后各鳍条渐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背鳍第二鳍条基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下侧位,其长几乎等于头长,后端几乎伸达肛门。腹鳍短,略短于胸鳍,左、右腹鳍愈合成一长形吸盘。尾鳍宽圆形,大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体b黄棕色,背部色深,腹面浅色。体背侧具9条不规则灰黑色短横带,向下不伸达体侧中部,体侧中部斑块不明显。吻部白眼前方至上颌中部有1条黑色斜带;颊部有2条宽黑带:1条自眼后斜向前鳃盖骨;另1条自口角后方至前鳃盖骨下缘;无红色虫状纹。鳃盖部具不规则黑色大斑。第一背鳍边缘黑色,中部有1黑色弧形宽带,纵贯全鳍,第二背鳍上部有1白色条纹,中部各鳍条间的鳍膜上为灰色。尾鳍近基部处有1黑色横纹,其后还具3条横条纹。臀鳍灰色,边缘白色。胸鳍基部及腹鳍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清尾鲻虾虎鱼为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沿海近岸、河口、红树林之湿地较浅水域,也见于咸、淡水养殖鱼池中。杂食性,喜食有机碎屑、小型鱼、虾等。偶见,无经济价值。体长40~50mm,最大体长可达7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台湾; 日本,菲律宾,夏威夷,印度尼西亚。;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