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Mugilogobius chulae (Smith, 1932) |
中文名 | 诸氏鲻虾虎鱼 |
引证 | Mugilogobius chulae Akihito et al., 1988; Yaimosa chulae Smith, 1932; Tamanka sinensis Herre, 1935b; |
俗名 | 屈立鲻鲨;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7;臀鳍I-8;胸鳍14;腹鳍I-5;尾鳍2+18+3。纵列鳞30;横列鳞8;背鳍前鳞11。 体长为体高4.9倍,为头长3.6倍。头长为吻长3.9倍,为眼径4.0,为眼间隔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0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较平直;尾柄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头颇大,稍宽,头部和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球形凸出,有3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491)。吻圆钝,略大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下缘有1条浅弧形感觉乳突线,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图491)。眼间隔颇宽,稍圆凸。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悬垂于上唇;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或者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带状,外行齿稍大。唇发达。舌游离,前端内凹。鳃孔中大,稍大于胸鳍基,向前下方伸达鳃盖骨后缘下方。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有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弱栉鳞,前部鳞略小,后部鳞较大。鳃盖上半部被小圆鳞。项部自背鳍前至眼后上方均被中大圆鳞。胸鳍基部、胸部和腹部均被圆鳞。吻部和颊部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均细弱,延长呈丝状,第二、第三鳍棘最长,呈丝状延长,大于头长,末端伸达第二背鳍第四鳍条基部的下方;第二背鳍略低,基部长,前部鳍条较短,向后各鳍条渐长,平放时几乎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背鳍第二鳍条基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下侧位,其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后端儿乎伸达肛门。腹鳍短,略短于胸鳍,左、右腹鳍愈合成一长形吸盘。尾鳍圆形,短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浅棕色,背部色深,腹面浅色。体背及体侧具10余条“<”形、“X”形、网状或不规则黑色条纹;另在第一背鳍中间基部下方斜向胸鳍,有1宽黑带;项部中间到胸鳍基上方,亦有1宽黑带。头部自眼下到上颌后方1/3处有1黑色斜纹。颊部隐具2黑色纵带:一在眼下,另一在口角,向后均伸达鳃盖骨前缘。第一背鳍中部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上部浅色,下部灰色,具2行由7个黑色斑点组成的条纹,两条纹位于鳍条之间的鳍膜上。尾鳍近基部处有1个“<”形黑色条斑及1条“S”形黑纹。 |
生物学描述 | 诸氏鳍虾虎鱼为暖水性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中。数量少,无经济价值。个体小,体长30~40mm。 |
分布信息 | 日本,菲律宾,泰国及西太平洋海域。; 分布于香港;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I尾;体长29mm。采自香港。 |
分类学讨论 | [附记]在我国,诸氏鳍虾虎鱼迄今仅产于香港,不见于台湾。Akihito等(1988, 1993,2000a,2002)均记述该鱼亦产于台湾,可能有误。Yu(于名振,1996)叙述该鱼产于台湾,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记录,并非亲自采集,存疑。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