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Herre, 1935) |
中文名 | 黏皮鲻虾虎鱼 |
引证 | Ctenogobius myxodermus 朱元鼎,伍汉霖, 1965; Gobius myxodermus Nichols, 1943; Rhinogobius myxodermus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Ctenogobius myxodermus Herre, 1935c;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郑葆珊, 1981; |
俗名 | 黏皮虾虎; 黏皮栉虾虎;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9;臀鳍I-7~8;胸鳍16~17;腹鳍I-5;尾鳍20~21。纵列鳞35~40;横列鳞l0~11;背鳍前鳞14~16。鳃耙3+2~3。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5.4~5.6倍,为头长3.2~3.4倍。头长为吻长4.3~4.6倍,为眼径4.5~5.0倍,为眼间隔3.6~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5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较长。头颇大,稍宽,略大于眼径。头颇大,稍宽,头部和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球形凸出,有4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b, c, cp, d),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492)。吻圆钝,略大于眼径。眼稍小,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下缘有1条浅弧形感觉乳突线(a)(图492),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眼间隔宽,稍圆凸。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悬垂于上唇;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齿细尖,多行,排列成带状,外行齿稍大。唇发达。舌游离,前端近截形,不分叉。鳃孔中大,向前下方伸达前鳃盖骨后缘下方。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有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弱栉鳞,后部鳞较大,前部被圆鳞。第一背鳍起点向前至眼后,鳃盖上部、胸鳍基部、胸部和腹部均被圆鳞。吻部和颊部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均细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末端伸达第二背鳍第二鳍条基部;第二背鳍略低,基部长,前部鳍条较短,向后各鳍条渐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背鳍第二鳍条基的下方,最后面的鳍条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下侧位,其长稍大于眼后头长,后端不伸达肛门。腹鳍短,略短于胸鳍,左、右腹鳍愈合成一长形吸盘。尾鳍圆形,短于头长。 液浸标本的体呈灰褐色,腹面浅色。体背侧具许多不规则灰黑色斑点。头的颊部有暗红色虫状纹及斑点,腹面自颏部向后有多条暗色弧形线纹和横线纹。第一背鳍第五、第六鳍棘中部有1黑色斑点,棘端部白色;第二背鳍中部具1条黑色纵纹,上部白色。臀鳍灰褐色。胸鳍和腹鳍浅灰色。尾鳍灰色,有数行暗色点纹,基底上、下方各具1小黑斑。 |
生物学描述 | 黏皮鲻虾虎鱼为淡水底层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沟和池塘中,数量少,在一些地区(广东肇庆)的黏皮鲻虾虎鱼的鲜活鱼被称为“海鲜”,味美,可供食用。个体小,体长一般为40~50mm,大者可达6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中国长江、区瓦江、九龙江和珠江等水系。为中国特有种(endemic to China)。 ;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62尾;体长21.0~35.0mm。采自江苏:无锡太湖,苏州,昆山。上海:南汇,崇明。浙江:舟山,温州。福建:漳州,诏安。广东:广州,肇庆,德庆,郁南,清远。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