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Oligolepis acutipennis (Valenciennes, 1837) |
中文名 | 尖鳍寡鳞虾虎鱼 |
引证 | Oxyurichthys formosanus Nichols, 1958; Oligolepis acutipennis Fowler, 1972; Gobius acutipennis Valenciennes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7; Stenogobius acutipennis acutipennis Chen(陈兼善), 1953; Stenogobius acutipennis Liang(梁润生), 1951a; |
俗名 | 斑点寡鳞鲨; 斑点窄鲨; 寡鳞虾虎; 尖鳍细鳞虾虎鱼; 台湾鸽鲨; 台湾沟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0~11;臀鳍I-10~11;胸鳍19~20;腹鳍I-5;尾鳍18~19。纵列鳞24~26;横列鳞9;背鳍前鳞0。鳃耙1~2+5~6。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4.3~4.8倍,为头长3.7~4.4倍。头长为吻长3.4~4.5倍,为眼径4.0~5.0倍,为眼间隔10.0~1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3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较平直;尾柄颇高。头大,侧扁。头背具5个感觉管孔(A', B, C, D, F′),颊部具2纵行感觉乳突线,两纵行感觉乳突线之间无垂直(或横列)感觉乳突线(图494)。吻短而圆钝。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眼间隔窄而平坦,约为眼径的1/2。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皮瓣;后鼻孔较大,卵圆形,位于眼前方。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等长。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方。上、下颌齿5~6行,上颌内行齿及下颌外行齿扩大,下颌缝合部后方及外行最后面的一齿扩大成大犬齿状。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厚。舌游离,前端截形。鳃孔中大,向头部腹面延伸,仅止于胸鳍基部下方。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2个感觉管孔(N', O')(图494)。峡部宽 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短而钝尖,呈片状。 体前部被较大圆鳞,自第一背鳍第三鳍棘下方起的体后部被栉鳞。头部的项部、胸鳍基部、胸部及腹部均裸露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第一至第五鳍棘呈丝状延长,第二、第三鳍棘最长,约为头长的1.7倍,平放时,可伸达第二背鳍第五至第六鳍条基部;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许多,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一、第二鳍条基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胸鳍尖圆,下侧位,胸鳍长约为体高的1.2~1.3倍,末端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膜盖平,无叶状突出。左、右腹鳍愈合成一长椭圆形吸盘,后端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尖矛状,为头长的1.9倍。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尖长,雌鱼生殖乳突呈短圆柱状。 体淡棕色,略透明,体侧具一纵列5~6个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最后一个较明显,位于尾鳍基部,斑块间具小黑斑。项部及背侧具若干不规则的蠕虫状横纹及许多细小的黑褐色斑点。眼上具1黑色素斑点,自眼下方至上颌骨后缘具1斜行的黑色条纹。颊部、胸鳍基部具1黑色小斑或黑纹。第一背鳍及第二背鳍具3~5行黑色纵纹。臀鳍外缘色深,基部色浅,并具3~4行暗色纵纹。腹鳍褐色,并具浅色边缘。胸鳍、尾鳍浅色,尾鳍上半部具数条黑色弧状带纹。雌鱼腹部呈亮蓝色。 |
生物学描述 | 尖鳍寡鳞虾虎鱼为暖水性的底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河口咸、淡水水域及近岸泥沙底浅水处的栖地环境。往往掘穴而居。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及有机碎屑为食。体长70~80mm,大者可达10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南海(中国近海)沿岸、台湾; 日本,菲律宾及印度。;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20尾;体长42.0~74.0mm。采自海南:海口市,万宁,三亚。台湾:东港,淡水河。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