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Oxyurichthys papuensis (Valenciennes, 1837) |
中文名 | 巴布亚沟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papuensis Valenciennes in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37; Oxyurichthys papuensis Tomiyama, 1936; |
俗名 | 沟虾虎鱼; 尖尾鸽鲨; 尖尾鱼; 眼角鸽鲨;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2尾;体长49~84.5mm。采自广东:湛江。台湾:枋寮(Fanliao)。 背鳍VI, I-12;臀鳍I-13;胸鳍24;腹鳍I-5;尾鳍17。纵列鳞73~77;横列鳞20~22;背鳍前鳞0。鳃耙1~2+6。 体长为体高的5.7~6.1倍,为头长的3.9~4.3倍。头长为吻长的3.3~3.6倍,为眼径的3.8~4.2倍,为眼间隔的8.0~9.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0倍。 体延长,侧扁;背缘、腹缘略凸起,呈浅弧形;尾柄颇短。头较短小,侧扁,背缘圆突。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A', B, C, D, F)。颊部具2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在两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中间,尚有3条短的垂直感觉乳突线,吻部及鳃盖部具多条感觉乳突线(图497)。吻略长,前端钝圆,背缘圆弧形。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背方;眼上缘无触角状皮瓣。眼前下缘具4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其中前2条向下伸越颊部的第一水平感觉乳突线的前方。眼间隔颇窄,内凹,成一浅纵沟,后方的横沟明显。背中线具一低小皮嵴突起,向前伸达眼后缘。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小,具短管,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圆形,位于眼前方吻侧中央。口大,前位,斜裂。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前。齿尖锐,上颌齿1行,粗壮,齿端弯向内侧;下颌齿2~4行,内行齿稍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较厚。舌大,游离,前端圆形。前鳃盖骨上缘、后鼻孔前方及眼后正中各具一凹洼。鳃孔窄,向腹侧延伸达鳃盖中部的下方。鳃盖骨上方具1个感觉管孔(H′),前鳃盖骨后缘无感觉管及感觉管孔(图497)。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盖条5根。鳃耙短小。 体前部被小圆鳞,体后部被较大弱栉鳞。颊部和鳃盖部均无鳞;项部被小圆鳞,背中线无鳞,头背具小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颇近;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部上方,鳍棘柔软,前部各鳍棘较长,稍小于体高,最后鳍棘平放时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前部鳍条稍短,最后部的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起点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胸鳍基部宽,下侧位,中部鳍条长,其长约与头长等长或稍长于头长。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尖长吸盘,末端不伸达肛门。尾鳍尖长,中间鳍条最长,约为头长的1.6倍。肛门位于第二背鳍起点下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粗壮,短钝。 液浸标本的体呈淡黄绿色,腹部色浅。体侧隐具5个暗斑,排列成一纵行。体背侧或有相间排列的暗色横带。眼下方具1暗色斑块。背鳍具暗色纵带。臀鳍边缘暗色。胸鳍基底常具1暗斑。腹鳍暗色。尾鳍灰黑色,尾鳍基部稍前方具一黑色小圆斑。 |
生物学描述 | 巴布亚沟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的缓流区,生活于软泥底质的沿岸滩涂处。不喜活动。以小型鱼类、甲壳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无食用价值。体长70~90mm,最大可达120mm。 |
分布信息 | 日本,印度尼西亚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 分布于台湾海峡、南海(中国近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