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Oxyurichthys visayamus Herre, 1927 |
中文名 | 南方沟虾虎鱼 |
引证 | Ozvurichthy visayamus Herre, 1927; |
俗名 | 维沙亚鸽鲨;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1;臀鳍I-13;胸鳍18;腹鳍I-5。纵列鳞59~62;横列鳞19~20;背鳍前鳞0。 体长为体高的4.2~5.2倍,为头长的3.8~4.1倍。头长为吻长的2.8~3.1倍,为眼径的3.3~4.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1倍。 体延长,较侧扁;背缘和腹缘几乎平直;尾柄较短。头中大,侧扁,圆钝。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A', B, C, D,F)。颊部具2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在两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中间,尚有3条短的垂直感觉乳突线,吻部及鳃盖部具多条感觉乳突线(图498)。吻宽短,前端圆钝,背缘圆弧形。眼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背方,眼上缘无触角状皮瓣。眼下缘具2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前缘具1条感觉乳突线,向下伸达颊部的第二水平感觉乳突线。眼间隔颇窄小。项部背中线有皮嵴突起。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小,无短管,近吻端;后鼻孔大,圆形,位于眼前方吻侧中央。口大,前下位,颇斜裂。上颌稍突出,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齿尖锐。唇略薄。舌大,游离,前端圆形。鳃孔窄,向腹侧延伸达鳃盖中部的下方。鳃盖上方具1个感觉管孔(H')前鳃盖骨后缘无感觉管及感觉管孔(图498)。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 体被细小鳞片,头部及背前区均裸露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颇近;第一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呈丝状延长,平放时向后可伸达第二背鳍第二至第三鳍条起点;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前部鳍条稍短,最后部的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伸达尾鳍基。胸鳍尖长,下侧位,中部鳍条最长,其长大于头长,向后伸越臀起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尖长吸盘,末端几乎伸达肛门。尾鳍尖长,中间鳍条最长,约为头长的1.7倍。肛门位于第二背鳍起点下方。 液浸标本的体呈浅棕色或灰棕色,腹部色浅。体侧隐具5~6个椭圆斑,排列成一纵行。体的后半部还具6条暗色细纹。眼的虹彩上部无黑色三角形小斑,体背部各鳞片边缘无深棕色小点。背鳍有水平状灰色线纹多条。腹鳍灰黑色。 |
生物学描述 | 南方沟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溪流的河口区及红树林区的半咸、淡水水域及沿海内湾泥质底处。不好游动,大多停栖在底层。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体长40~70mm,最大可达90mm。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南海北部(中国近海)沿岸、台湾海峡; 日本,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美拉尼西亚。; |
分类学讨论 | [南方沟虾虎鱼首次由陈义雄和方力行于1999年在台湾西部沿岸采获。我们未采到南方沟虾虎鱼的标本,以上描述摘自文献(陈义雄、方力行,1999;明仁等,1993,2000a;Akihito et al., 1988,2002)]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