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 (Bleeker, 1853) |
中文名 | 拟矛尾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polynema: Gunther, 1861; 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us Jordan and Seale, 1905; Gobius (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 Steindachner, 1893; Chaeturichthys polynema Bleeker, 1853f; 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 Herre, 1932; |
俗名 | 多须拟虾鲨; 须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10~12;臀鳍I-9;胸鳍21~23;腹鳍I-5;尾鳍16~17。纵列鳞28~31;横列鳞8~10;背鳍前鳞12~15。鳃耙3~4+9~1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5.4~6.6倍,为头长3.8~4.2倍。头长为吻长4.0~5.3倍,为眼径3.8~4.5倍,为眼间隔4.5~5.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0~2.4倍。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头中大,稍平扁,背缘微凸,头部具3个感觉管孔(B', D, F)。吻圆钝,短于眼径。颊部有4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眼下另有1条斜向吻部的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图501)。眼大,上侧位。眼间隔窄小,微凹入,为眼径的1/2~2/3。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具一短管;后鼻孔小,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位,斜裂。上、下颌几乎等长,或者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上、下颌具多行尖细齿,外行齿扩大呈犬齿状。犁骨、腭骨、舌上均无齿。唇薄。舌游离,前端截形或凹入。下颌腹面两侧各具一纵行短须,颏部两侧各具一纵行较长小须。鳃孔中大。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3个感觉管孔(M', N, O')(图501)。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无假鳃。鳃耙短小,细弱。 体被中大栉鳞。头部、项部、胸部和腹部均被圆鳞。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平放时后端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基底较长,鳍条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伸达尾鳍基。臀鳍基底长,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基的下方,平放时几乎伸达尾鳍基。胸鳍尖长,大于头长,后端伸达臀鳍起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短于头长。尾鳍尖形,大于头长。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鳔大,几乎占据体腔背面的全部。 液浸标本的体呈棕褐色,腹部浅色。各鳍灰黑色,尾鳍基部上方具一椭圆形白边黑色暗斑。 |
生物学描述 | 拟矛尾虾虎鱼为近海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河口及近海底层泥沙及软泥底质处。生活于内地沿岸及台湾西南沿海。体长80~110mm。拟矛尾虾虎鱼是第三种体含河鲀毒素(tetrodotoxin, TTX)的虾虎鱼类。台湾学者(Lin et al., 2000)经调查研究,发现拟矛尾虾虎鱼体内所含的河毒素主要集中于头部(9MU/g)和肌肉内(7MU/g),含毒个体仅占20%,因其含毒量少,尚无食该鱼中毒的报道。为安全起见,最好不要进食该鱼(伍汉霖等,2002)。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 日本南部,印度-西太平洋等。;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6尾;体长45.0~95.0mm。采自辽宁:鸭绿江口。江苏:吕四。福建:东庠,厦门集美,东山。广东:汕尾,遮浪,广海,阳江,闸坡,湛江。广西:北海。海南:莺歌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