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Rhinogobius delicatus Chen et Shao, 1996 |
中文名 | 细斑吻虾虎鱼 |
引证 | Rhinogobius delicatus Chen and Shao(陈义雄,邵广昭), 1996;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21尾;体长36.0~64.9mm。采自台湾:花莲溪、秀姑峦溪;台东新武吕溪、马武窟溪。 背鳍VI, I-7~9;臀鳍I-7~10;胸鳍17~19;腹鳍I-5。纵列鳞32~36;横列鳞11~13;背鳍前鳞5~15。 体长为体高的4.5~5.1倍,为头长的2.9~3.4倍。头长为吻长的2.6~3.5倍,为眼径的4.2~7.3倍,为眼间隔的5.1~7.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7倍。 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宽大,圆钝,前部稍平扁,背部隆起,头宽大于头高。颊部凸出,中央具3纵行感觉乳突线。吻短而圆钝,吻长大于眼径,雄鱼吻部较雌鱼为长。眼较小,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的宽小于眼径,稍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前鼻孔与眼之间。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尖锐,各具3~5列齿,排列稀疏,外行齿稍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中大,侧位,其宽稍大于胸鳍基部宽,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鳃盖骨中部下方。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弱栉鳞,尤其以后半部鳞片较大。头的吻部、颊部、鳃盖部无鳞。项部在背鳍中央前方具5~15枚背鳍前鳞,向前伸达或超过鳃盖后缘上方,不达眼后方;胸部、腹部鳞片细小,胸鳍基部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三鳍棘最长,雄鱼的鳍棘不特别延长,平放时向后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几乎等于吻后头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和第二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椭圆形,下侧位,鳍长等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第二背鳍起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盘状,膜盖发达,边缘弧形凹入,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扁圆形。 体呈褐色或黑褐色,体侧上半部鳞片基部为黑褐色,各鳞外缘颜色较深。雌鱼通常在体侧中央鳞列处具一列深褐色点纹,延伸至尾鳍基部,成熟雌鱼腹部为黄色。胸、腹部较白;颊部密布黑褐色细点,雄鱼的斑点多于雌鱼,可超过100个以上,雌鱼则在30~50个之间;眼前方及眼下方各有1褐色斜纹。背鳍褐色或黑褐色,第二背鳍具3~5列灰黑色点纹,最外缘呈黄色;尾鳍褐色或深褐色,有6~8列垂直向的灰黑色点纹,雌鱼尾鳍基部有2个分离的黑斑;臀鳍灰褐色,外缘黄色;胸鳍灰褐色,其基部上方有1个黑斑及1条垂直黑褐色弧形纹;腹鳍黑褐色。 |
生物学描述 | 细斑吻虾虎鱼为生活于河川溪流的中、上游的小型鱼类,大多成群出现在岩砾或石缝中。成鱼有护卵行为。肉食性,以水生昆虫、小虾为食。体长50~80mm。 由于城市的发展,土地的开垦,河川被污染,不适当的疏浚、挖泥,导致其栖地受到破坏和丧失,使细斑吻虾虎鱼的野外种群衰退。更有人从北部引入和它为同一属的明潭吻虾虎鱼,使居于竞争弱势的细斑吻虾虎鱼更面临濒危的威胁。数量极少,属于稀有种类,为濒危物种(endangered),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也被台湾列入濒危物种。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台湾花莲、台东的溪流中。为台湾省特有种(endemic to Taiwan)。;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